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最新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显示,目前中国IPV6网络已全面建成,IPV6从“能用”步入“好用”阶段。11月9日,在乌镇举行的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上,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表示,安全是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下一代互联网面临“看不见”“理不清”“防不住”三大安全威胁,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解决问题,保护互联网安全。
IPv6作为构建数据基础设施的技术之一,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在数据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互联网规模扩大导致安全威胁“看不见”、互联网结构复杂导致安全威胁“理不清”、互联网新兴场景导致安全威胁“防不住”,给互联网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针对“看不见”难题,需要研究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和应用服务的新型网络测绘技术,实现安全“看得见”网络。以IPv6地址空间扫描这一基础问题为例,奇安信与清华大学共同研究的IPv6边缘网关快速扫描技术,从主动测量技术出发,基于IPv6地址分配机制,使得我们可以对边缘网关设备开展大规模扫描。这类技术可以进一步结合被动流量数据,提高IPv6地址扫描命中率。
针对“理不清”难题,需要创新网络攻击监测和互联网大规模故障监测技术,实现安全“理得清”。以大网攻击监测为例,需要创新网络攻击监测技术,从而实现“理得清”攻击事件、“理得清”受害对象、“理得清”攻击来源;以互联网大规模故障监测为例,需要创新相关测量与分析技术,推动完善应急环境下互联网大规模故障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针对“防不住”难题,需要用内生安全方法体系化构建安全能力,实现“防得住”。吴云坤介绍,内生安全理念就是把安全能力内置到网络与信息化环境、以及业务系统中,感知、响应对业务系统和数据的任何破坏行为,真正做到体系化“动态防控”。从局部整改、辅助配套的建设模式为主,走向“深度融合、全面覆盖”的体系化建设、运行模式。
“安全是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吴云坤呼吁,互联网安全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深化协同治理,综合运用、发挥政策、技术、标准等多种手段,构建统筹协同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综合防护能力。同时协同产学研各方资源和能力,进行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创新攻关,以科技创新促安全发展,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健壮的下一代互联网。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随着大语言模型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强大力量,可穿戴设备成为收集人体数据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糖等生命体征,结合AI边缘计算能力,医疗正向个性化转型。基因治疗、数字孪生技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专属的医疗数字化身,实现从"报销型医疗"向"创新循证医疗"的转变,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带来革命性突破。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让AI模型学习解决几何问题,能够显著提升其空间理解能力。他们构建了包含约30000个几何题目的Euclid30K数据集,使用强化学习方法训练多个AI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几何训练在四个空间智能测试基准上都带来显著提升,其中最佳模型达到49.6%准确率,超越此前最好成绩。这项研究揭示了基础几何知识对培养AI空间智能的重要价值。
在巴黎举办的欧洲开放基础设施峰会期间,专门用一整天时间讨论VMware迁移问题。博通收购VMware后许可证价格上涨,导致客户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开源开发者展示了将VMware虚拟机迁移到开源替代方案的产品。Forrester分析师指出VMware客户对此感到信任破裂。OpenStack等开源解决方案虽然复杂度较高,但提供了健康的开源生态系统替代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Tool-Light框架,通过信息熵理论解决AI工具使用中的过度调用、调用不足和过度思考问题。该框架采用熵引导采样和两阶段自演化训练,让AI学会合理使用外部工具。在10个推理任务测试中,Tool-Light显著提升了AI的效率和准确性,为AI工具集成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