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2020年11月13日】2020全球移动宽带论坛期间,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杨超斌提出面向未来的“1+N”5G目标网,并发布了支撑“1+N”的5G全系列解决方案,构筑5G极简网络。杨超斌表示:“共创5G未来黄金十年之路,需要全频谱走向5G,构筑1个普遍覆盖的宽管道、N维能力按需叠加的极简目标网络。”
5G不仅仅是通信技术的升级,更代表了新商业、新生态、新机遇。相比4G,5G业务更加多元化,需求也更加差异化。人的连接,需要一张连续大带宽网络,能够提供跨代体验,并大幅降低bit成本;物的连接,同样需要一张普遍覆盖网络,支撑物联终端的海量连接;行业联接,则率先发生在局部场景,需要灵活大上行、低时延和高精度定位等能力按需部署。为满足这些差异化的需求,华为提出“1+N”5G目标网,全频谱向5G演进,以中频大带宽为核心构筑一张普遍覆盖的宽管道基础网;利用其他频段构筑差异化优势,实现N维能力按需叠加。
构筑“1”张普遍覆盖的宽管道基础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验是实现5G业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5G网络必须能够降低bit成本,为用户提供连续的跨代体验。中频大带宽结合Massive MIMO,正是这个普遍覆盖宽管道的核心。
全球规模部署的结果证明,TDD大带宽M-MIMO已成业界共识。TDD中频 M-MIMO实现了与1.8GHz共站同覆盖,并提供了相比4G至少10倍的体验提升。同样的硬件不同算法,性能差异很大。算法作为M-MIMO的性能基础,在商用网络的性能表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先的算法使得华为承建的5G网络在用户体验和小区容量方面都全面领先。面向未来,华为持续创新,通过AHR(自适应高分辨率)算法,进一步提升华为Massive MIMO性能,在高用户密度、高干扰强度场景下,实现用户体验与小区容量大幅提升。上下行解耦方案解决了TDD中频段上行覆盖短板,在实现M-MIMO的上行覆盖提升6~7dB的同时,下行覆盖提升2~3dB。现场还发布了多频段的上下行解耦商用解决方案,包含3.5GHz/3.7GHz与1.8GHz/2.1GHz/700MHz,2.6GHz与1.8GHz/700MHz,以及4.9GHz与2.3GHz等组合。
针对部分市场天面空间极度受限的场景,去年华为推出业界首款Blade AAU,以简驭繁将Sub-3G和32T32R Massive MIMO集成一体,解决单天面5G Massive MIMO的部署难题 。今年,华为创新发布业界首款支持64T64R Massive MIMO和Sub3G全频段合一的Blade AAU Pro解决方案,基于独特的透明天线技术,实现64T64R Massive MIMO和Sub3GHz全频段的极简部署,持续降低站点部署成本。
应对部分TDD大带宽获取困难或容量重载的市场,华为推出了业界首款FDD M-MIMO,大幅提升小区容量至4T4R网络的3~4倍。华为创新的Meta超材料阵子设计和超小型PIM-Free滤波器技术,使得FDD M-MIMO幅面宽度小于500mm,工程规格达到与TDD M-MIMO相当。
“通过全系列的中频段M-MIMO解决方案,配以先进的软件算法,华为可以帮助运营中围绕中频构建一张普遍覆盖的宽管道基础网,兑现跨代的极致用户体验”,杨超斌表示。
围绕“N”简化部署,实现叠加优势
除了大带宽中频段,运营商普遍还有多个FDD频段或SUL频段。这些频段是构筑差异化优势的关键,同时需要解决频段碎片化,通道/扇区多样化,频段生命周期差异化等问题。“如何实现多而不杂、繁而不乱,简化部署达成叠加优势,是关于“N”的创新重点”,杨超斌表示。
在今年的MBBF,华为发布了超高集成度的 Blade Pro系列产品,适配FDD多场景灵活部署。其中,Blade Pro超宽频RRU,首次实现低三频合一、中三频合一,将FDD全频段部署所需要的RRU数量减少2/3。简化多频部署的同时,超宽频RRU还可以通过多频功率动态共享,帮助运营商降低多频能耗。Blade Pro灵活通道方案,结合业界首款数字化SDA天线+8T8R RRU,适配多场景灵活部署。在高容量场景,可以配置为多T多扇区实现容量提升,在多扇区覆盖场景,一个模块支持2个4T4R或者4个2T2R,实现交通线、管塔站等场景的灵活部署。
在宏基站基础覆盖的基础上,杆站能够在宏站建站困难的区域进行补盲吸热或者上行增强。华为全新推出EasyMacro 3.0首次实现FDD 4T4R和TDD8T8R合一,也可支持上下行解耦极简部署,BookRRU 3.0实现TDD 和FDD双频4T4R,系列化极简方案支撑运营商实现5G快速补盲吸热。针对室内行业场景,华为提供了LampSite EE套件解决方案。LampSite EE套件,可以按需提供分布式Massive MIMO、超级上行、高精度定位等ToB能力,满足ToB行业场景化、差异化的需求。
“1+N”走向自动驾驶网络
在走向1+N目标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挑战,如toB多能力如何按需部署,2/3/4/5G多制式运维效率如何提升,用户体验和网络能耗如何均衡、多维度能力如何实现联合优化(时延、带宽、上行、下行),网络切片按需提供能力与频谱效率如何平衡等。基于人工智能,网络逐步走向自动驾驶,是5G时代应对运维复杂度的最佳途径。
针对这些挑战,华为持续创新,在MAE(MBB Automation Engine)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发布了系列化的全新解决方案。其中,5GtoB Suite方案,提供智能精准规划,极简按需开通和主动端网运维三大功能,实现行业SLA需求的无缝对接,复杂场景的自适应部署以及SLA实时监控与故障预测,助力5GtoB行业数字化部署。5G WTTx Suite方案,提供可信的放号检查,精准的网络容量预警和扩容指引以及网络评估和线路管理,大幅提升5G WTTx业务的运维效率。PowerStar基于AI实现基于话务的智能载波管理、基于能效的反向MLB(Mobility load balancing)节能和基于KPI的体验分级节能,通过多频多制式的节能协同,大幅降低网络能耗。PowerStar在商用现网验证的结果也表明,PowerStar带来“1+N”能效和体验的双优,实现15%能耗降低的同时,网络流量提升了10%。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做强网络,创造机遇,开启5G的黄金十年。华为已经为1+N极简5G网络,准备好全系列解决方案。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2025年KubeCon/CloudNativeCon北美大会上,云原生开发社区正努力超越AI炒作,理性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机遇。随着开发者和运营人员广泛使用AI工具构建AI驱动的应用功能,平台工程迎来复兴。CNCF推出Kubernetes AI认证合规程序,为AI工作负载在Kubernetes上的部署设定开放标准。会议展示了网络基础设施层优化、AI辅助开发安全性提升以及AI SRE改善可观测性工作流等创新成果。
维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对58个大语言模型在单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调查,将模型分为基础、文本桥接、空间多模态、表观遗传和智能代理五大类,涵盖细胞注释、轨迹预测、药物反应等八项核心任务。研究基于40多个公开数据集,建立了包含生物学理解、可解释性等十个维度的评估体系,为这个快速发展的交叉领域提供了首个系统性分析框架。
DeepL作为欧洲AI领域的代表企业,正将业务拓展至翻译之外,推出面向企业的AI代理DeepL Agent。CEO库蒂洛夫斯基认为,虽然在日常翻译场景面临更多竞争,但在关键业务级别的企业翻译需求中,DeepL凭借高精度、质量控制和合规性仍具优势。他对欧盟AI法案表示担忧,认为过度监管可能阻碍创新,使欧洲在全球AI竞争中落后。
西湖大学王欢教授团队联合国际研究机构,针对AI推理模型内存消耗过大的问题,开发了RLKV技术框架。该技术通过强化学习识别推理模型中的关键"推理头",实现20-50%的内存缩减同时保持推理性能。研究发现推理头与检索头功能不同,前者负责维持逻辑连贯性。实验验证了技术在多个数学推理和编程任务中的有效性,为推理模型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