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一艘远洋轮船在远离陆地的深海依然保持稳定联网,偏远乡村的居民通过高速网络跨越数字鸿沟与世界相连,飞机上的乘客在万米高空畅享流畅Wi-Fi——这些曾经看似遥远的场景,如今正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走进现实。
根据波士顿咨询报告数据,太空经济正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太空经济规模将从2020年的4.16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1万亿美元以上。在这万亿级的“星辰大海”中,地面公司利用卫星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户终端及相关运营服务,将占据最大份额,预计从2020年的2410亿美元激增至2040年的6870亿美元 。
在这场由“天”到“地”的连接升级中,射频和微波领域扮演着核心技术支撑的角色。深耕该领域多年的Qorvo,正凭借在射频领域的深厚积淀,推动这一变革加速发生。
从高轨到低轨:卫星通信的技术革命
卫星通信并非新鲜概念,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十多年前。而为什么在今天,这一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首先是卫星自身的技术演进。过去,主流是地球静止轨道 (GEO)卫星,信号延迟高,设备昂贵,且仅限于特定应用。但现在,运行在数百至一千多公里高度的低地球轨道(LEO)卫星正逐渐崛起,以其低时延、高带宽、广泛覆盖的显著优势,成为改变卫星通信面貌的关键力量。
伴随卫星技术演进的,是地面终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在Qorvo中国区销售总监黄靖看来,高轨、中轨、低轨星座各有侧重,没有任何单一轨道能满足所有应用场景的需求,因此多轨道协同、相互补充才是最优解。未来单个设备有望无缝切换不同卫星系统,并整合地面移动网络,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连接。
这种转变,就像手机早期只能连接特定运营商的网络,随着技术发展能够接入全球网络。卫星通信终端也将从固定、专用的形态,走向通用、移动的未来。
但在许多普通人眼中,卫星通信似乎依然是一个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事物。黄靖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卫星通信主要集中在应急通信或少数高端行业应用。然而,随着越来越多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以及其带来的大通量和成本下降,应用场景将逐步拓展到娱乐、消费手机应用、车载通信等更贴近大众的领域。这些新兴的消费场景,构成了拉动卫星通信增长的主要动力。
“如今正是卫星通信市场爆发的开始,特别是低轨卫星领域。”黄靖指出。中国从去年开始进入低轨卫星的高速发射阶段,随着后续整个低轨卫星的网络部署逐步完善,地面终端的部署也将随之加速,用量将呈现指数级爆发。
BFIC:卫星通信地面端的“心脏”
从技术角度看,要支撑卫星通信市场的快速增长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地面终端的技术突破是关键。黄靖指出,地面站的平板天线中最核心的部件是BFIC(波束形成器IC)。
具体来说,BFIC赋予了有源相控阵天线强大的快速切换和卫星跟踪能力。以前是用机械扫描天线或固定天线来完成卫星通信的地面接收,但在新兴的应用场景中,比如高速移动的飞机上,终端需要在不同的卫星之间快速切换,以保持连接的稳定性和大通量传输,只有有源相控阵天线才能满足这一需求。
在技术实现上,黄靖指出,基于硅基半导体技术的BFIC是最优方案。他进一步解释,基于硅基半导体技术,Qorvo可以实现高集成度的单芯片方案来完成复杂功能,而且成本远低于砷化镓和氮化镓,从而给客户和整个产业带来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从设计层面考虑,要想实现高性能、高性价比的卫星接收终端并非易事。黄靖坦言,大规模商用卫星通信的核心是性价比。我们从工艺选择到整个系统架构设计,都做了大量的考量,像噪声系数、散热和功耗是目前高品质卫星接收终端面临的比较大的瓶颈和痛点。此外,在成本方面,从裸片尺寸、封装到元件布局都需要进行整体优化。
Qorvo在射频和毫米波领域深耕多年,2024年收购了硅基BFIC领域的领先公司Anokiwave,进一步增强了在这一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黄靖表示,Qorvo从设计、生产到产品质量都有很强的协同优势,目前在全球各地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案例和量产经验。如何保证天线设计最合适,在成本范围内做到最佳性能,同时确保生产简单、产品稳定、可靠且一致性强,这些是Qorvo芯片的独特价值。
目前,Qorvo正大批量交付用于Ku和Ka频段的硅基BFIC,满足各种有源电子扫描天线 (AESA)性能要求,并已实际应用于商业部署的卫星通信终端中,展现出可靠的性能。据了解,Qorvo近12个月营收达到约37亿美元,并再次获选GSA的“最受尊敬的半导体上市企业”。
场景泛化:从ToB到ToC的商业跃迁
如黄靖所言,过去卫星通信主要聚焦于应急等ToB场景,但低轨卫星带来的大通量和成本优化,正加速其向ToC市场渗透。“尽管目前ToB市场占主导,但随着用量增长、成本降低和设计优化,ToC市场将逐步崛起。”他表示。
车载应用是ToC市场的一个典型代表。以前,成本和性能制约了将卫星通信设备装到车上,但现在,低轨卫星技术在性能、体积、功耗和成本上已逐渐达到车载要求。黄靖表示,许多客户已开始着手设计,相信在未来几年将会看到越来越多具备卫星连接功能的汽车。
黄靖坦言,硅基BFIC是影响终端价格的一个较大因素。Qorvo一方面从芯片本身着手,在达到优异性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价格。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提高芯片集成度增强性能。他还提到,未来的车载卫星天线可以隐藏起来,不影响车辆外观,这些都是Qorvo与客户一起协作推进的方向。
除了卫星通信的传统领域和新兴的车载市场,Qorvo也在国内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领域积极布局。黄靖透露,低空经济在射频微波端的需求与卫星通信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频段可能不同,但设计理念和方法是相通的。在这方面,Qorvo针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提供相应的射频解决方案,包括BFIC及其他射频前端产品,这也是Qorvo后续的一个重点方向。此外,一些低空经济应用基于现有的5G网络构建,Qorvo在5G基站解决方案上也有深厚积累,能够支持这一领域的需求。
黄靖预言,随着整个卫星通信生态系统成本的快速下降,卫星通信终端在几年内可能进入人们日常消费场景。同时,用量增加和应用场景广泛化也将反向推动成本进一步降低。
低轨卫星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上车”趋势,仅仅是新的开始。未来,地面通信网络与非地面网络将更紧密地融合,构建一个真正无缝连接的天地一体化通信体系。从应急通信、车载互联,到低空经济、手机直连卫星,再到未来的6G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连接的形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Salesforce正通过构建完整的AI全栈体系,将SaaS升级为服务即软件,全面整合智能、记录与交互系统,实现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Waymo公布现拥有逾1500台商用机器人出租车,并与 Magna 合作将在亚利桑那工厂生产超过2000台自动驾驶 Jaguar I-Pace,借助全新自动化装配线迅速实现车辆量产和上路运营。
Myriota与Spire Global深化合作,将设计、建造并运营16颗搭载新一代载荷的卫星,进一步扩展全球物联网数据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