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华为数字能源举办2024站点能源十大趋势发布会并发布白皮书。
会上,华为站点能源领域总裁李少龙全面解读该十大趋势。李少龙表示,碳中和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风起云涌,站点能源产业迎来增长与变革。2024站点能源十大趋势旨在传递技术创新的力量,促进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助力运营商、塔商加速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商业成功。
趋势一:从能源消费者走向消费者+生产者
多重因素推动运营商、塔商能源转型,未来它们将不仅是能源消费者,还有望成为能源生产者,深度参与全球能源结构变革和低碳社会建设。
作为能源消费者:通过建设绿色低碳网络,使能其网络演进“不加”能源OPEX。
作为能源生产者:通过部署光伏、储能等新能源设施,参与绿电生产与调度(电力辅助服务或民生供电等),获取能源收益。
趋势二:绿电常态化
站点围绕“能源自主”、“收益合理”以及“安全稳定”三大维度加速安全可靠绿电高标准建设,带来绿电常态化。
能源自主:绿电建设助力运营商、塔商实现能源供应稳定自主。
收益合理:光伏架构从低压并联走向高压串联减少投资;智能优化器减少遮挡损失,提高绿电发电量,增加收益。
安全稳定:通过引入直流拉弧检测、电弧故障中断装置等智能主动防护技术并建立相关标准,提升系统安全性。
趋势三:备储一体
电池的功能从简单备电迈向备储一体,出现更多循环型应用,如错峰用电、通信储能参与VPP业务。通信VPP储能系统(下称“VPP系统”)应具备“极简、智能、多业务融合”的特征。
极简:VPP系统采用与现网电源解耦的自组网极简架构,使能运营商、塔商平滑新增VPP业务。
智能:VPP系统具备“调得多、调得快、调得准”的智能协同能力,方可参与电力辅助业务。
多业务融合:一套VPP系统融合错峰用电、电网调峰、电网调频等多业务功能,有利于长期演进。
趋势四:通信站社会化
海量站点除为通信业务供电外,服务能力可外溢,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业务,站点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电源多模化(MIMO)和智能化,使能通信站社会化。
电源多模化:电源从简单AC/DC转化走向多模架构设计,一套电源支持多种能源输入与多制式输出。
智能化协同:电源需具备智能化协同能力,在不同能源输入及不同设备供电等复杂场景中,保障各类业务稳定运行,且成本、收益动态寻优。
趋势五:站点低碳化
全球运营商、塔商仍持续建设绿色低碳网络,同时站点低碳化由粗放模式向“有标准”、“有方案”、“有管理”的精细化方向发展。
有标准:以站点能效(SEE)、网络碳排强度(NCle)等多维指标作为评估依据,牵引完成低碳网络的顶层设计。
有方案:除“房变柜,柜变杆”外,基于光伏绿电、混合用电去油机等方案亦可助力减少网络碳排。
有管理:站点管理在“不掉站”的基础上,要求能效及碳排可视化,让节能降碳有据可循、有的放矢。
趋势六:站点极简化
“极简架构、极高质量、极低成本、极优体验”成为运营商极简站点新注解。
极简架构:“房变柜、柜变杆”实现站点形态极简化,柜站到杆站趋势加强。
极高质量:刀片电源、刀片电池,质量水平可达“生命周期免维护”;智能特性可实现“远程运维”,引领站点能源设备从“少维护”到“免维护”方向发展。
极低成本:传统建站单部件成本低但总站隐形成本高,站点极简化带来总TCO最优。
极优体验:能效和碳排远程可视、可管、可优,强管理带来优体验。
趋势七:站点智能化
”发-转-储-配-用-管”全链路智能化,比特管理瓦特,供电系统从“功能机时代走向智能机时代”。
发电智能:智能优化器使能光伏智能化,系统实现遮挡降损多发电、组串故障自动关断更安全、远程运维少下站。
转发智能:普通电源升级为智能电源,提高电源转化效率。
储能智能:由铅酸电池、普通锂电升级为智能锂电,实现简单备电走向备储一体。
配电智能:从传统空开升级为智能空开,配电更精准。
用电智能:网络主设备业务量与电源联动,精细化用电。
管理智能:从传统动环系统升级为智能网管,使能站点能效和碳排远程可视、可管、可优。
趋势八:源网荷储协同
电网、站点供电系统、负载之间,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源网荷储”智能协同,能量流和信息流双向交互。如:利用储能智能削峰功能,助力运营商站点扩容免改市电,加快部署;利用光储协同技术,站点光伏超发电量可消纳,“0”弃光,绿电部署收益更高;站点储能参与电网智能错峰、VPP等电力业务,获取能源收益;站点电源与主设备业务协同,精细化用电。
趋势九:储能技术多元化
通信储能在材料、应用场景、管理技术等维度上,朝着多元化方向演进。
储能材料:从铅酸到锂电再到钠电,储能材料将进一步多元化。
应用场景:钠电池等新材料的出现,进一步拓宽储能应用场景。
管理技术:从SOC/SOH等简单参数管理,走向可智能混搭、智能防盗、智能升压、可参与VPP等的智能化管理。
趋势十:安全可信
运营商将围绕“设备安全”、“网络安全”“安全认证””过程和结果可信”,建设安全可信的能源网络。
设备安全:从设备硬件层面要求器件安全、使用安全、维护安全。
网络安全:将信息安全、漏洞管理、隐私保护等作为能源网络安全可信的关键指标。
安全认证:需通过各类安全资质认证、符合欧盟CE-RED等安全法规与标准。
过程和结果可信:将安全可信的要求融入产品开发流程(IPD)之中,保障过程和结果都是安全可信的。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揭示了AI时代CIO的七项关键行为特征,基于对多位CIO和AI专家的深度访谈。专家指出,AI精通的CIO需具备实用AI素养、战略视野和变革领导力,能将技术与业务战略对齐,建立强大数据治理基础。文章详细解析了分析型AI、生成式AI和智能体AI三大技术领域,强调数据基础的重要性,并提出CIO应从项目思维转向产品思维,通过跨职能团队实现端到端价值交付。
斯坦福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CIFT系统首次解决了机器人"近视眼"问题,通过精确控制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的混合比例,让机器人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提升54%以上。该系统包含多视角视频增强引擎MVAug和数据组合优化策略,能够预测数据失效的"去相干点",确保机器人学习真正重要的任务特征而非环境表象,为实用化通用机器人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苹果在AI竞赛中看似落后,但其私有云计算基础设施展现了技术优势。当行业为追赶大语言模型而降低隐私标准时,苹果坚持原则,开发出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的技术方案。谷歌最新宣布的类似实施方案验证了苹果技术路线的正确性,这可能推动其他AI实验室采用相同做法,为用户隐私带来重大胜利。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earch-R3系统成功解决了大语言模型推理与搜索分离的问题,通过两阶段训练让AI在深度思考过程中直接生成搜索向量。该系统在多个领域测试中显著超越现有方法,特别是启用推理后性能提升明显,为AI系统设计提供了推理与搜索统一的新范式,展现了从专门化向通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