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天津。华为云带来了城市智能化解决方案,面向全球介绍了“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如何助力天津城市数字化建设,开启智慧新生活。
华为云EI服务产品部总经理贾永利介绍华为云城市智能体
让AI赋能城市数字化生态建设
当前,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交通拥堵、污染加剧、资源紧张、服务效率低下、产业变革滞后,这些都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然而,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愈发深化,城市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契机。华为云介绍,立足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三大方面,AI技术的加持可以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让城市焕发新的生机。
从2017年底开始,华为相继与天津滨海新区、天津生态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智慧城市生态建设。华为云介绍,完善的数字化基础与KPI体系是构建智慧城市的良好基础。
今年,华为云深度参与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在对生态城最近半年的交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华为云城市智能体通过AI算法选取了以往通行效率较低的关键路口作为首批试点。在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协同下,通过感知交通流量和排队长度,能依据即时交通状况对信号灯进行调整和调度,实现了从“车看灯,读秒数通行”到“灯看车,按车数放行”的提升和转变。
与此同时,随着试点路口信号灯自动配时系统的不断完善,天津生态城有望在全域范围内逐步推广。借助华为云AI、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生态城将进一步综合过车数量、过车速度、车辆排队长度等数据,形成“智能化指挥体系”,实现交通流量最大化。
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开启智慧新生活
在去年10月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云正式发布城市智能体。针对城市场景,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在数字孪生的基础上,通过AI协同云、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多种技术,解决物理世界的难题,驱动物理世界更加智能。目前,包括天津生态城的交通领域在内,华为云城市智能体还在应急、环保、水务、水利、燃气等场景持续展开探索。
此外,贾永利再次详细介绍了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如何运用AI技术为城市数字化建设赋能——具体来说分为六大方面:AI以人为本,华为云城市智能体以用户体验为驱动,让用户可参与、可感知,同时让AI推理过程透明开放,与行业专家互补,构建AI与人相互信任的合作模式;AI无处不在,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基于包括AI芯片、AI开发平台、AI服务在内的全栈AI解决方案,通过端、边、云协同,实现5倍性能提升、30倍带宽节省、6MB极致容器引擎以及10M联接数;AI永远在线,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在实时服务方面可以发觉并应急处理城市隐患,在运维管理方面可以不断更新AI模型、大面积升级服务,在体验升级方面创新的联接技术也能不断提升服务体验;AI易于扩展,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实现云上集成,AI池化与服务化,在各大行业的细分领域与场景实现智能互补扩展;AI持续进化,华为云城市智能体通过学习海量数据与专家经验,不断进行进化与自我完善,创造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AI落地分步实施,华为云城市智能体通过AI实时感知交通数据,继而进行城市交通分析诊断,最终实现全自动信号灯调优。
不到一年,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已经在城市数字化的各个方面展开有效的落地实践。接下来,华为云城市智能体还将继续围绕“1+3+N”的领先的体系架构——打造1个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包括居民积分与认证平台、数字时空网聚合平台、城市生命线物联平台在内的3个平台,以及覆盖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园区、智慧管理、智慧旅游等在内N项应用——推动全面智能化升级,助力天津城市可持续发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今日发布Gemini Enterprise,这是一个集成了先进AI模型、聊天机器人和智能代理的一体化企业平台。该平台提供统一聊天界面,可安全连接各种数据源,包括Google Workspace、Microsoft 365等企业应用。平台内置超过1500个AI代理,支持无代码构建工具,用户可创建自动化工作流程。标准版年费每席位每月30美元起。
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华为和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开发出革命性3D人体重建系统Snap-Snap,仅需正面和背面两张照片即可在190毫秒内生成完整3D人像。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方法对昂贵设备和复杂人体先验模型的依赖,通过智能几何推理和侧面增强算法实现高质量重建,为虚拟现实、游戏开发等领域的大众化应用奠定基础。
OpenAI推出的AI视频生成应用Sora在不到五天内下载量突破100万次,增长速度超过ChatGPT。该应用类似TikTok,提供无限垂直视频流,但所有视频均由AI生成。用户只需输入提示词即可创建10秒视频,还可通过Cameo功能制作个人视频。尽管目前仅在北美地区开放且需要邀请码使用,但已引发版权争议和娱乐行业反弹。
这项研究介绍了aiXiv——首个专为AI科学家设计的开放学术平台。该平台由多伦多大学等18个机构联合开发,支持AI独立完成论文提交、同行评审和发表全流程。通过多智能体架构和五阶段安全防护机制,平台实现了81%的评判准确率,并显著提升了AI生成研究的质量。这标志着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