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刚上七年级的比尔·盖茨就与他后来的最佳拍档保罗·艾伦一起,利用学校唯一的一台PDP-10计算机学习Basic编程。大学时,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开启了微软的崛起之路。步入21世纪后,国外的Facebook和Snapchat这两个社交网络的杰出代表,均发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的校园。而在国内起源于校园的,也不乏饿了么、ofo等互联网“独角兽”创企。
毫不夸张地说,自古以来校园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步推进网络化、数字化的校园在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助推国家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ABC(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ICT技术的全面落地,教育信息化在网络化和数字化基础上,正迈向以个性化、终身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化时代。在新时代、新语境下,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你,将拿什么去耕耘这一片沃土呢?
今年1月底,教育部在发布的《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4月中旬,教育部正式印发了研究制定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目标既明,具体如何推进和实现呢?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主要提到了三点:
一是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其中,“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
二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是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套用互联网时髦的“重构”理论,教育信息化2.0要求的其实就是利用新技术及新思维重构学生、教师、校园以及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以师生的最佳体验为中心。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所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使教育生态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在变化,学习内容在变化,学习手段在变化,师生关系在变化。”
实际上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历时已久,但大多数人都相信正是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ICT技术的集中涌现和在其他行业的逐步落地,才使得这一次信息化变革在教育行业来得汹涌澎湃。深耕其中的人们相信,技术的加持、市场的需求、政策的推动,使得教育信息化正面临政策性和历史性的双重发展机遇。
纵览过去数年来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不难发现在传统的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之上,越来越多的如云计算、大数据、IoT、人工智能等新ICT技术被引入和部署其中,助推教育信息从全联接的网络化迈向全面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这其中,远程教育、慕课等“互联网+教育”平台自不必说,它们基于云和大数据,在尝试一对一教育、个性化教育等新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单说占据学习场景大头的校园,其智慧化的进程也十分迅速。
比如,南开大学采用华为Fusion Cloud全栈云解决方案构建全面服务化和持续演进的私有平台,能够提供涵盖对计算、存储、网络、安全以及融合设施的管理。
重庆邮电大学利用华为的桌面云解决方案解决了教室办公系统、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全校范围的桌面云使用需求;信息主管可以方便地在单一平台中实现对资源的管理与发放,以及包括系统监控、告警和故障处理在内的运维管理。
华为基于SDN理念为内蒙古大学打造下一代智慧校园实现了全校用户统一认证,业务随行,无线全覆盖,灵活部署;同时建设私有云平台,为各院系师生及校务系统提供IaaS云服务及桌面云服务。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云化已成众多高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共识,可以说它是校园实现智慧化的“基座”——有了云基础之后,基于大数据、IoT、人工智能的运维管理及业务创新都将充满可能。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长助理付小龙曾生动地描述这一逻辑,他说,“智慧校园的过程也是校园云化的过程,它通过综合运用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支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
大风往往起于青萍之末。在今年8月举行的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它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观、参赛,不少展商都将少儿编程、人工智能等设置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词,并宣称以后的孩子都得会编程,都得学会利用机器语言去指挥智能机器人为人类劳动。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科学技术一直是提速增效的最大源动力,三次工业革命逐步“把人变成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和应用逐步落地,包括马云在内的数字经济弄潮儿都纷纷坚信机会在于“将机器变成人”,这要求未来的人类必须具备开发和指挥各种智能机器人的能力。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人们都将是“智能原住民”,因此新时代的教育要担当起培养面向未来的智能型人才的重任。
如此一来,少儿编程的流行就不足为怪了。而在成人教育层面,包括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也都把培养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人才放在了重要位置,以应对人类社会全面向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时代转变时面临的人才短缺。Element AI曾公布过这样一份调查数据——目前全球约有22000名接受了博士教育的AI领域研究者,其中只有不到1万人具备创建机器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但他们中只有3000人正在找工作。AI人才的稀缺度可见一斑。
教育行业在行动,各行各业的企业也“求智若渴”。比如在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华为就宣布要在3年内发展100万AI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并为此发布了面向开发者、合作伙伴、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布了沃土AI开发者使能计划,并宣布投入10亿元使能AI人才培养。而BAT等互联网公司,虽然已内部孵化了不少AI人才,但仍然屡屡出现在高薪抢人的头条新闻中。
毋庸讳言,在当前所有“+互联网”、“+智能”的行业中,教育行业特别是校园场景的进度是偏慢的,一些人甚至对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入课堂还持反对意见。以发展的眼光看,既然未来注定是一个万物互联感知的智能世界,为何不从现在起开始就培养智能原住民呢?立德树人与智教育能,一定是可以兼得的;智教育能也必将助益立德树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文章探讨了CIO在2025年应该重点投资的五个AI领域:可信工作流的代理AI、智能文档管理、营销客户数据需求、从数据驱动转向AI驱动、重新审视IT架构以支持AI目标。这些投资可以在短期内带来效益,同时成为长期财务回报的倍增器。CIO需要在这些领域制定务实的AI应用策略,简化平台,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Instabase 公司完成 1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 12.4 亿美元。该公司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平台,可从多种文件中提取信息并标准化。新资金将用于增强数据提取、分析和搜索功能,以满足企业 AI 需求。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正展现出惊人潜力。从生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效果图,到创造无限游戏世界,AI 正逐步改变设计流程。尽管人类仍是核心创作者,但 AI 辅助工具正迅速普及,未来可能会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这一趋势引发了对 AI 取代人类建筑师的担忧,也带来了硬件革命和地缘政治影响。
研究显示,高收入公司的CEO正将人工智能置于业务战略的核心地位。欧美企业声称已具备AI项目的基础条件。专家建议避免过度乐观,关注投资回报,构建稳健的数据基础,并优先考虑循序渐进的推广策略。研究还发现,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那些高层领导有意识地不直接参与AI战略制定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