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出席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对于智能化、数字化的思考。梁华表示,自工业革命以来,通过“给生产以机器”,人类社会大幅提升了生产的效率,但是经过200多年的持续发展后,单纯依靠机器提升人类社会生产效率的方式已经遇到了瓶颈,客户服务体验和企业运营效率的诸多问题也难以通过机器来解决。在梁华看来,“这就需要我们给机器赋予新的引擎:给机器以智能,让机器拥有语言、视觉、逻辑分析、数据处理、身体运动等能力,通过智能机器来进一步释放生产制造、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潜能。”
梁华同时表示,通过“给服务以平台”,让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平台,帮助企业建立数据驱动的运营系统,构建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商业模式,显着提高运营效率、可靠性和预测能力。在“给服务以平台”的过程中,应以智能化、平台化的方式来使能各行各业,实现企业从制造环节的产品增值,向运营环节的服务增值的商业转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卖单点技术、或者卖单个的产品。
梁华分享了华为的人工智能战略和做法。“华为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立足于打造云服务、智能化的‘黑土地’平台。我们坚持依托云服务、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改造自身内部管理、提升内部效率。”梁华举例说,最近几年,华为选取了技术服务、财经体系作为突破口,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华为在很多地区的网络规划、网络优化以及基站规划设计,已经因AI技术的介入实现了效率提升。
“华为坚持人工智能的关键是基础研究突破和应用场景化。早在2012年,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就正式投入AI的基础研究、算法研究、算力研究,历经多年积累,已经应用在了手机等终端产品上;我们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把复杂的场景做简单,让AI高而不贵;人工智能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行业知识训练才能发挥效益,我们会守住数据边界、合法使用数据,打造‘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以此来使能客户、产生价值。”梁华说。
梁华也特别强调,作为前沿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需要长期重视基础研究。不能为“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也不能“泡沫化”和“赶风口”,要针对实际业务场景,充分应用算法、算力、数据的积累,产生实际效果和收益。华为以技术创新和客户需求驱动公司发展,我们将主动洞察行业趋势和客户需求,持续加大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开放与合作,共生与共赢,真正使能行业和客户,创造价值。
 0赞
0赞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
                  虽然ChatGPT等AI工具正在快速改变世界,但它们并非无所不知的神谕。ChatGPT擅长"令人信服的错误",经常提供有偏见、过时或完全错误的答案。在健康诊断、心理健康、紧急安全决策、个人财务规划、机密数据处理、违法行为、学术作弊、实时信息监控、赌博预测、法律文件起草和艺术创作等11个关键领域,用户应避免完全依赖ChatGPT,而应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清华大学团队开发了名为DiffTester的AI代码生成加速框架,专门解决程序测试代码生成效率低的问题。该框架通过识别测试代码中的重复结构模式,让AI模型能够批量生成相似代码片段,而非逐词生成。实验显示该方法可将生成速度提升一倍以上,同时保持代码质量,在Python、Java、C++三种语言上均表现出色,为软件开发中的自动化测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微软重启三里岛核反应堆的协议确认了AI革命与能源现实主义的融合。亚马逊和谷歌也达成类似协议,共同押注核能为AI未来提供最可行的动力路径。到2030年代,数据中心用电量可能媲美大国水平。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电力需求到2050年将增长六倍。核电厂90%的容量因子使其独特适合数据中心需求。世界核协会估计,当前全球398GW核能产能必须在2050年前至少增长两倍。
英国巴斯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Policy Reasoning Traces方法,通过让AI学习专家的推理过程来提升政策合规判断能力。该方法在HIPAA、GDPR等重要政策测试中表现卓越,准确率超过81%,创造新纪录。PRT不仅能跨领域迁移,还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为企业建立智能合规体系提供了实用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