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国内顶尖K12在线教育平台海风教育,在北京柏悦酒店举办了主题为“AI赋能·学习加分“的海风教育智学升级发布会。会上,海风教育正式对外宣布全新的品牌slogan——“科技驱动·因材施教”。同时,重磅推出了K12在线教育领域首个落地AI应用成果"好望角"。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名誉会长、国际青少年教育协会主席朱相远致辞
发布会现场,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七届、第八届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前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朱相远出席并予以致辞,对海风教育“用科技和爱普及因材施教“的企业使命表示肯定。
朱相远曾任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名誉会长、国际青少年教育协会主席。对此次AI赋能,国内在线K12教育平台首个AI应用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纵观国内在线K12教育领域,海风教育一直都担当创新与变革的领导者。截止2017年底,海风教育的注册用户已逾400万人,平台单日上课学员峰值近10万人,且新学员环比增长幅度超过50%,课程投诉率低于1%,各项数据均为国内在线K12教育平台中的领跑者。
前不久,海风教育就发布了两项最新研发成果:海风家委会App,实现了课堂透明化;海风智学派,则是当前国内市场屈指可数,同时支持pc、pad、phone端全平台的智能学习硬件。而今天,海风教育全新发布升级的海风智学中心,以AI技术为主导的多维情绪识别、专注度分析与课程质量分析系统——“好望角”, 创造性地填补国内K12在线教育领域的另一项空白。
海风教育创始人、CEO、首席班主任郑文丞
在智学升级发布会上,海风教育创始人、CEO、首席班主任郑文丞表示:“海风智学中心是海风教育自主研发的智能学习系统,历时四年、耗资过亿,持续研发升级而成。为了进一步发挥海风教育独创的“智能教学+真人教学”双引擎教学模式的优势,“好望角”AI系统蕴育而出,其独特之处,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AI赋能,让每一位老师精确掌握孩子学习情绪和专注程度;
2、AI激励,让每一位孩子持续专注于课堂上的学习;
3、AI智能监督教师教学过程,让课堂更透明、让家长更放心;
4、AI智能分析每一堂课,持续输出课堂改进建议,实践因材施教。
面部表情是情绪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好望角”AI系统通过精准的人脸识别,各类基于人脸表情分析的复杂工作将能够得到更细致地开展。众所周知,在K12在线教育领域,其实行业和用户的最大痛点在于:上课的时候,经过大量备课与准备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但学生却因没心情、没兴趣等因素,无法将这些知识完全接受。”而升级后的海风智学中心,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望角”对学生面部表情进行情绪分析、对学生的眼球焦点进行分析,以此判断学生当前上课注意力情况,还能对学生、老师的语音进行转义分析,对其所说语义、语气进行判断。使老师本人更有成就感,也能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
据郑文丞介绍,“海风智学中心是海风教育紧扣学生完整学习过程而独创,涵盖预习、上课、练习、复习、测评、方法建立、习惯养成、错误反思等功能,它将精准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闭环提升。”换言之,对课堂互动的综合情况,海风智学中心已经可以实现全景式解析。这一构建于AI技术之上的前沿教育理念,可谓与传统的线下教育机构内家长购买了类似黑盒的服务,却并不能够知悉在教学环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有天壤之别。
2010年4月,郑文丞携手几位复旦精英创立海风教育以来,经历产品迭代与升级,从创立之初“足不出户·高效提分”,到今天正式对外宣布“科技驱动·因材施教“的全新品牌理念。海风教育一直都在践行”用科技和爱普及因材施教“的企业使命。
可以预见,"教育+AI"不仅可以解决教师与学生的时空错配、优质教师资源地域不平衡的问题,还能借此打造更多优质师资。 AI赋能中国教育事业的宏伟前景,也将因海风教育的全新布局,走向全新的时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ContextGen,这是首个能够同时精确控制多个对象位置和外观的AI图像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情境布局锚定和身份一致性注意力两大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AI在多对象场景中位置控制不准确和身份保持困难的问题,并创建了业界首个10万样本的专业训练数据集,在多项测试中超越现有技术。
谷歌推出升级版图像生成模型Nano Banana Pro,基于最新Gemini 3语言模型构建。新模型支持更高分辨率(2K/4K)、准确文本渲染、网络搜索功能,并提供专业级图像控制能力,包括摄像角度、场景光照、景深等。虽然质量更高但成本也相应增加,1080p图像费用为0.139美元。模型已集成到Gemini应用、NotebookLM等多个谷歌AI工具中,并通过API向开发者开放。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SR-Scientist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科学发现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系统能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从实验数据中自主发现数学公式,通过工具驱动的数据分析和长期优化机制,在四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比现有方法提高了6%-35%的精确度。这标志着AI从被动工具转变为主动科学发现者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