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级市场,华为每届生态伙伴大会的举办,都会推出一些新的词汇及理念。这些新词汇及理念除了起到对自身及伙伴体系发展风向标的作用外,由于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领先性,也备受业界瞩目。
继去年在业界正式提出“生态伙伴”概念,发布“云生态长沙宣言”以及建设“哥斯达黎加式生态”愿景后,在今年3月22日至23日于青岛举办的“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8”上,华为又面向15000多名与会嘉宾发布了“华为云生态青岛行动计划”,同时宣告一个“生态纪”的到来。
那么,作为一个全新的词汇,“生态纪”该如何来解读?“生态纪”的到来对于合作伙伴以及业界预示了什么?其实,提到“纪”这个词,很让人容易联想到地球遥远的地质年代,例如寒武纪、白垩纪、侏罗纪等等。在笔者看来,华为此次提出“生态纪”的概念,折射出多层的深意和内涵。
“生态纪”是ICT大环境变迁使然
就像寒武纪、白垩纪、侏罗纪等地球遥远的地质年代,“纪”是地球大的地质环境变迁的一种标志。大的地质环境变迁可包括大陆漂移、陆地及海平面变化、内海的出现、气候温度变化、冰川现象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变化,才造就了“纪”的更迭交替。同样,此次华为之所以提出“生态纪”的概念,也是因为大的ICT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
毫无疑问,当前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数字化转型大风暴。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以云、大数据、物联网、AI等为代表的ICT前沿技术集中爆发。同时,数字生产力唤醒了增长新动力,给行业企业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华为看来,在“技术+需求”的双重驱动下,ICT生态加速融合,伙伴角色趋于多元化,伙伴能力更为复合化,这些变化也标志着一个新的ICT“生态纪”的到来。
对此,华为E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在ICT“生态纪”,其主要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即价值总量更高、运行效率更敏捷、形态模式更加多元。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伙伴角色日趋多元化和能力复合化,ICT生态不断融合,才使得整个生态体系的运行具有更高的效率,在助力行业企业用户数字化转型进程上,也会释放出更为巨大的价值能量。
基于上述三个特征,华为将致力于通过三个方面的行动来助力行业企业用户的数字化转型。行动一,从以前提供单一产品到提供场景化解决方案,围绕客户业务场景,提高解决方案适配性,匹配客户的商业价值创造;行动二,从提供规模化产品销售到提供数字化服务,利用平台实现模式及经验快速共享,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实现创新业务的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行动三,生态伙伴必须从传统固化的合作模式转型成多元化合作,基于多元角色、复合型生态实现最佳模块选择及最高效的组合,积极探索新合作模式。
“我们将进一步孵化多种复合型能力,比如战略规划、业务创新、市场拓展及管理提升,通过“+生态”的模式,向客户提供复合型能力,来帮助客户应对不确定市场、赢得跨界竞争,助力客户商业价值持续增长。”蔡英华说。
“生态纪”催生ICT生态“新物种”
其次,“纪”同样也是地球物种进化的一种标志。例如,寒武纪是地球生命大爆发的一个时期,在此时期,尤其以具有坚硬外壳、门类众多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为其特点,其中三叶虫为最典型的代表;白垩纪气候温暖,海平面变化巨大,在此时期地球出现了大量新的哺乳类动物,鸟类开始旺盛发展,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而侏罗纪气候温暖、湿润,地质变化伴随有内海、大陆漂移等,是恐龙生长的鼎盛时期。
事实上,在ICT生态中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蔡英华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伴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在技术+需求的双重驱动下,ICT生态中的伙伴关系也在持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伙伴与客户是直接简单的交易型关系,在此阶段,伙伴与伙伴之间相对隔离,是互为竞争的关系;
第二阶段,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不同伙伴开展多边合作,合作型关系开始形成。在此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伙伴形态出现;
第三阶段,为了满足客户快速增长的业务创新需求,各个供应商之间合作紧密程度会大大提高,多角色供应商不断出现,伙伴间的多样化能力将由于客户需求而趋于融合,生态互补的优势开始体现。
众所周知,身处数字化转型风暴之中,以云、大数据、物联网、AI等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技术正为社会千千万万的行业企业带来巨大的重塑和变革,而每一个行业企业用户的数字化转型需求都各不相同。面对这种庞大的需求,行业企业用户呼吁一个更具效能的数字化转型生态来与之匹配。
显然,在ICT“生态纪”,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此阶段对于合作伙伴的能力和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合作伙伴需要通过自身能力和角色的进化,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就像恐龙可以变为“飞鸟”那样。在笔者看来,ICT生态加速融合,具有多元化角色,复合化能力的合作伙伴不断出现,并成为一个ICT生态的“新物种”,从而成为新纪元的主角。而不适应环境变化,则最终将会像恐龙那样走向灭绝。
“生态纪”创造指数级繁荣
此外,在笔者看来,“纪”也是历史车轮向前滚动的时间标志,它的交叠更替是基于过去的发展基础,代表着一种文明的进步升级,这一过程不可逆转。显然,ICT“生态纪”作为一个新纪元,它的诞生和成长同样也是基于过去渠道生态发展进化的成果。“生态纪”因数字化转型大趋势而生,也将为服务于数字化转型而迸发出更大的价值和能量。
回顾华为生态的成长,自2011年企业业务的正式启航,在不断尝试中,华为逐渐认识到了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从最初提出“聚焦”和“被集成”战略,到“平台+生态”战略的颁布实施;再从“搬箱子”和“卖盒子”式的合作,逐步发展到如今由销售、解决方案、服务、云等多种类型伙伴组成的服务于用户数字化转型的完整生态链。华为在生态建设上取得辉煌的成绩,截至去年,华为中国区合作伙伴数量已经超过10000家,其中,ISV解决方案伙伴超过400家,联合孵化解决方案530多个。
华为志在以行动创造生态的指数级繁荣。华为EBG中国区副总裁杨文池表示:“今天,‘数字化转型’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客户的需求从信息化、流程化的IT解决方案,演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的业务系统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生态发展也要适应客户的需求升级。面对中国超过4000万家的企业客户,如何助力每一家客户的业务创新?又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业务场景?我们的生态要吸纳更多类型的合作伙伴加盟,还要支撑更多能力型伙伴的成长,更要提供促进伙伴之间网状合作的商业模式。”
杨文池强调:“我们要构建的‘大生态’,是客户、伙伴、华为互为依存、互相使能的生态,在这个生态里,所有角色都是未来生态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通过生态的互相催化,形成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会顾及客户和伙伴,过去会顾及,现在和未来更会顾及。”
“哥斯达黎加式生态”
愿景的落地
去年,华为在长沙举办的生态伙伴大会上发布了“云生态长沙宣言”,并提出了建设“哥斯达黎加式生态”的愿景和目标。在笔者看来,这一愿景目标并没有发生变化。与去年相比,本届生态伙伴大会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把愿景和目标加速落实到具体的举措和行动上。
在本次生态伙伴大会上,大会“因聚而生以行致盛”的主题阐明了行动的重要地位外,“华为云青岛行动计划”的发布则预示了未来华为云在生态建设上将会投入更大的力量。
对此,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在大会演讲中表示,华为云致力于做云平台的“黑土地”,将提供更加丰富的权益,并将在三个方面支持生态伙伴的发展。首先,华为云将持续聚焦打造平台能力,使能合作伙伴更好地在云上构建应用;其次,打造华为云严选市场,通过经销商及直销团队,帮助伙伴获得更多商机,获取更大利润;再次,建立华为云赋能体系,锻造伙伴训练营并实施能力计划,助力伙伴快速成长。
由此可见,随着华为云生态建设的发力和提速,一个繁荣的“哥斯达黎加式生态体系”正加速到来。在笔者看来,“生态纪”和“哥斯达黎加式生态”不仅会创造ICT生态的繁荣,也将会极大地促进行业企业用户数字化转型的成功与繁荣。这也正是华为企业业务的初心之所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机器人和自动化工具已成为云环境中最大的安全威胁,网络犯罪分子率先应用自动化决策来窃取凭证和执行恶意活动。自动化攻击显著缩短了攻击者驻留时间,从传统的数天减少到5分钟内即可完成数据泄露。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展,"黑客机器人"将变得更加先进。企业面临AI快速采用压力,但多数组织错误地关注模型本身而非基础设施安全。解决方案是将AI工作负载视为普通云工作负载,应用运行时安全最佳实践。
MBZUAI研究团队发布了史上最大的开源数学训练数据集MegaMath,包含3716亿个Token,是现有开源数学数据集的数十倍。该数据集通过创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从网页、代码库和AI合成等多个来源收集高质量数学内容。实验显示,使用MegaMath训练的AI模型在数学推理任务上性能显著提升,为AI数学能力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面对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短缺问题,谷歌、麦肯锡和加拿大重大挑战组织联合发布《心理健康与AI现场指南》,提出利用AI辅助任务分担模式。该指南构建了包含项目适应、人员选择、培训、分配、干预和完成六个阶段的任务分担模型,AI可在候选人筛选、培训定制、客户匹配、预约调度和治疗建议等环节发挥作用。该方法通过将部分治疗任务分配给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并运用AI进行管理支持,有望缓解治疗服务供需失衡问题。
这项由多个知名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揭示了AI系统的"隐形思维"——潜在推理。不同于传统的链式思维推理,潜在推理在AI内部连续空间中进行,不受语言表达限制,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约2700倍。研究将其分为垂直递归和水平递归两类,前者通过重复处理增加思考深度,后者通过状态演化扩展记忆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