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博通、高通、Marvell等厂商均推出了802.11ax芯片,下游无线厂商也相继发布了支持802.11ax协议的实验型AP或无线路由产品。不出意外,2018年802.11ax将推向商用。
其实,同5G推出的动力一样,WLAN也正在向高带宽、大连接、低延迟迈进。802.11ax如今就扮演了推动WLAN演进的角色,802.11协议族自从推出,经历了从b、a/g、n到ac的发展历程,数据传输速率不断提升,从最早的2Mbps到11Mbps、54Mbps、450Mbps,再到802.11ac wave1理论传输速率1.3Gbps,802.11ac wave2 80MHz频宽下速率则提升至1.73Gbps。
毫无疑问,802.11ax是WiFi技术的新军,是目前最新的802.11ac的下一代版本,虽然技术标准正在制定中,但在无线领域,却大多是产品先行。
802.11ax有何特点,它到底为无线会带来什么?
802.11ax让无线再提速,这是很多人想到的。的确,802.11ax带来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其引入了更高阶的调制编码方案1024QAM,较之802.11ac中最高的256QAM,编码调制效率更高,每条80M带宽空间流的关联速率从433Mbps提升到了600Mbps,理论最大关联速率(160M带宽,8条空间流)从6.9Gbps提升到9.6Gbps左右。
但“快”却不是802.11ax的核心,802.11ax的核心是OFDMA(正交频分多址),其来源于LTE技术,让终端有了不依赖于MU-MIMO的更稳定可靠的多用户并发传输模式。和802.11a/g/n/ac技术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方式不同,在高密度接入环境中,以往单一信道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由唯一的用户使用,OFDMA机制可以同时为多个使用者提供较小(但专属)的子信道,进而改善每位用户的平均传输率。
用更容易的话来理解,802.11ax的核心是拥有更强大的并发能力。其设计场景初始关注的就是密集环境,换言之,其初始设计思想就会和传统的802.11存在一定的区别。目的是要提高拥挤网络空间中的数据吞吐量。因为802.11ac及以前的协议,在用户非常密集的环境中,能够提供的实际数据吞吐量就会显着降低。
802.11ax标准将能够提升多用户环境下(比如会展、高铁站、体育馆)的Wi-Fi性能,主要通过提升频谱效率、更好地管理串扰、增强PHY底层协议(介质访问控制数据通讯)来实现即使用户非常密集也能保持高吞吐量。
此外,802.11ax还引入了更多LTE领域的组网特性,例如空间复用(SR)技术。以往AP之间协调工作较差,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着“噪音”,802.11ax的组网特性让抗干扰性能有了大幅提升。
并且,802.11ax还具有良好的协议兼容性,它同时支持2.4G / 5G Hz两个频段,前导帧结构几乎不变,可向前兼容802.11a/b/g/n/ac,完全不用担心海量的存量Wi-Fi终端在802.11ax时代被淘汰。
升级802.11ax有何必要?
也许有人问,我目前用的802.11ac已经很快了,升级802.11ax有何必要?的确,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场景。如果在传统的企业办公环境中,802.11ac已经足够满足需求,除了新采购AP外,那么等设备迭代更新时再升级802.11ax即可。但是在比如会展、高铁站、体育馆等高密场景下,802.11ac确实会面临瓶颈,这却是802.11ax关注改善的问题。就像上面谈到OFDMA的技术就是为解决高密并发而来,所以,此类场景更宜关注802.11ax。
另外,随着应用场景的驱动,也许会让802.11ax的部署更快,例如AR/VR、4K视频等,这些应用要求更高的网络吞吐,它们的成熟与发展势必对802.11ax落地产生重大的影响。
802.11ax的产业链成熟和商用时间?
话说回来,虽然上游不断积极推动802.11ax,但它的商用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因素。也就是终端设备,包括笔记本、手机等。所以,这需要全产业链的成熟的和演进。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大家更担心的终端普及只是时间问题,2018年下半年预计第一批终端会上市。有业内人士做出预测,2019年至少30%以上的终端会支持802.11ax。
但“要致富先修路”,无线端升级和演进十分必要,因为随着Wi-Fi使用的大普及,现在场景中,大并发越来越多,短报文也越来越多。传统的Wi-Fi协议对于处理大并发和大量短报文没有什么优势,802.11ax针对性这些场景做的改进和优化将会支持更好的应用体验。
综合起来看,802.11ax的成熟和商用与5G的时间路径相近,虽然它们面向不用的应用场景,但却实实在在在某些领域产生重合。在技术上,两者虽互不相让在一定程度上也正产生融合。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今日宣布计划为ChatGPT配备新的安全功能,当用户遭遇心理或情感困扰时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首项更新将专注于GPT-5的路由组件,能检测用户急性困扰并调用推理优化的大语言模型。公司还将推出家长控制功能,允许家长与青少年账户关联,设置年龄适宜的行为规则并禁用特定功能。系统检测到青少年处于急性困扰时会发送通知。OpenAI将与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及全球医师网络合作完善这些功能。
北航团队推出VoxHammer技术,实现3D模型的精确局部编辑,如同3D版Photoshop。该方法直接在3D空间操作,通过逆向追踪和特征替换确保编辑精度,在保持未修改区域完全一致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局部修改。研究还创建了Edit3D-Bench评估数据集,为3D编辑领域建立新标准,展现出在游戏开发、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CTERA云文件服务公司发布的2025年数据与云战略调查报告显示,83%在过去两年遭受勒索软件感染的企业成功恢复,仅17%遭受永久数据丢失。调查涵盖美国、欧洲、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300名高级IT和安全负责人,所有受访企业均在过去两年内遭遇勒索软件攻击。报告显示80%的领导者将安全视为2025年首要关注点,仅10%企业支付赎金。此外,98%受访者正在部署大语言模型和AI工具。
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PIXIE系统,这是首个能够仅通过视觉就快速准确预测三维物体完整物理属性的AI系统。该技术将传统需要数小时的物理参数预测缩短至2秒,准确率提升高达4.39倍,并能零样本泛化到真实场景。研究团队还构建了包含1624个标注物体的PIXIEVERSE数据集,为相关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游戏开发、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