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首先是拓展性,这不仅表现在网络的能力上,也表现在目前中国所获得的IPv4的地址上,虽然使用地址转换的NAT技术可以暂时解决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但是IP端到端的特点也随之牺牲了,妨碍了网上诚信措施的采用。除此之外,互联网的安全性和营利模式、互联网的管理等,也是互联网业界经常提到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各个国家都在研究下一代互联网,IPv6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地址解决了地址可拓展性问题,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体不论多少,都可以分到一个确定的IPv6,用实名制的方式为解决网络用户的诚信问题提供了保证。IPv6地址结构为网络安全性的改进创造了条件。当然,IPv6并不能彻底解决互联网的问题,目前也还没有出现较之IPv4令人为之一亮的新应用。但是,无论如何,IPv6在性能上、运营上不比IPv4差。
中国尽管目前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达到将近一亿,但普及率还不到8%,预计2020年将有可能发展到40%,也就是说,未来十五年内,用户数可能增长5倍。尽早转换为IPv6对中国网络来说,可以减少将来的IPv4到IPv6的过渡和转换的包袱。虽然目前相应的IPv6设备价格相对可能比较昂贵,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IPv6的发展,但任何应用,只有上了规模,其价格才能大幅度降下来。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项目在中国做推动IPv6应用的带头工作,它不仅建设了一个网络平台,提供实验的环境,更是瞄准了产业化,安排了一些研发实验应用和产业化项目,并且希望通过CNGI项目改变我国在互联网国际标准上只是跟踪没有发言权的局面,构建支持我国产业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中国科技部门提出的积极实施人才、专利及标准三大战略目标。另外,在CNGI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安排了相关的标准研究以及IPv6的网络规划,以便在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业务应用。
现阶段,中国的IPv4地址已经显得非常有限,而IPv6则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但遵循什么样的分配机制还有待商榷,如果分配不均,则会给未来互联网的管理带来很多困难。这也是目前CNGI所研究的课题之一,并希望通过这种研究对国际IPv6的地址分配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通过CNGI,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单位、专家、年轻技术人员关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希望通过CNGI项目,能够跟国外更多的组织机构、部门、企业协商合作,共同为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出谋划策。
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局长
赵厚麟:国际电联建议IPv6地址分配采用“双轨制”
IPv4的地址容量已成为制约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体会尤其痛切。据统计,中国网民到2004年底已高达9000多万,但中国所拥有的IPv4地址还不到5000万,占IPv4全部地址的1%多一点,平均每26个中国人只能分享一个地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亿多人口,拥有近12亿地址,占IPv4全部地址的1/4强,即平均每个美国人享有6个地址。中国的网民数量还在大幅上升,但中国获得新的IPv4地址的机会则越来越困难。类似中国的问题,很可能不久就会在印度出现。但与此同时,IPv4系统中40多亿的地址,至今还有35%没有分配。一方面有人苦苦申请地址而很难得到,而另一方面那么多的地址搁置在一边无法使用。人们一直承认IPv4地址分配是极不合理的,但人们无法追究责任,也没办法改变现状,地址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其实不仅是当初认为无限大的地址容量后来很快就变得非常有限了,更重要的是地址分配管理机制和体系让人难以满意。我们要从IPv4的应用中吸取教训,找到对策,否则IPv6将重蹈覆辙。
国际电联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IPv6在全球的发展。国际电联很高兴看到中国在应用IPv6方面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去年年底,中国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宣布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主干网正式开通。据报道,中国首个IPv6商用网将于5月试运行,国际电联对此表示极大的兴趣和热烈祝贺,并衷心希望中国在IPv6的应用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
IPv6的巨大地址容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仅仅宣传该系统的天文数字的地址容量,而不注重地址的分配和管理机制,可能会失之偏颇,不能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不能解决与国家主权和安全有关的问题。现在IPv6地址的分配基本上还是沿用IPv4的套路,还很难说完全分配合理。先入为主,先到先满足的原则对后来者有欠公平。发达国家和一些占风气之先的国家抢占地址的现象还很普遍,并可能愈演愈烈。在国际上建立一个权威、公平、合理的管理机制仍然是国际社会继续努力的目标,甚至是当务之急。中国在这方面也已经表达了一定程度的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愿望。我觉得眼下重要的不在于手中地址的多少,也不在于将来可以争得多少新地址,而在于中国对眼下的体制是否满意,对这种对待是否感到平等以及是否可以把握自己未来的命运,我很想听听中方的意见。
根据IPv4当前的地址分配状况,国际电联建议在IPv6的地址分配上实行“双轨制”,或者叫“一球两制”,即,国际电联支持现行那些有能力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非盈利的民营IPv6地址管理机制继续存在并健康发展,同时,国际电联建议建立一个新机制,由国际电联向各国免费分配一部分地址,由各国的地址分配管理权威机构在本国内进行按需分配,并建议各国政府考虑将那些操作性的乃至带有商业行为的工作交给有能力的民营机构执行。我们所建议的双轨制是在权衡了电话号码分配、IP地址分配和其它公共资源分配方法的利弊后提出的一个新思路。这样一来,主权问题、安全问题也许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各国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规划、建设各国的网络服务,同时,这也增加了网民对于申请地址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加强市场竞争。另外,我们希望各国可以建立国家级的地址管理服务机构,统一这方面的工作。
国际电联十分关心因特网的稳定和安全,也十分关心市场的开放和健康发展,国际电联将会认真负责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希望中国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赵慧玲:开发与实践适合IPv6的新业务是关键
国内外的主流运营商在现阶段IP网络的主流是以MPLS为主,同时兼顾向未来IPv6演进的思路。从中国电信的发展来看,战略转型是唯一的出路,即从传统的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供应商的战略转型。其中,技术转型是整个企业转型的重要保证,而网络架构则是企业将来发展的保障。这一转型需要未来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的时间,而IPv6则是这一转变过程中重要的技术支持。
中国电信除了对现有网络进行优化及对China.net进行扩容外,也正在积极建立具有支持IPv6能力的精品服务IP核心主干网—CN2。从技术特征来看,CN2具有多业务的承载能力,在硬件上具有支持IPv6,同时支持MPLS的特点,并支持流量工程和FRR。
在IPv6的研究领域,中国电信建立了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并希望形成市场带动研究、技术推动企业的全新研发方式。IPv6和NGN都是我们研发的重点。中国电信整个NGI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历程:从2001年开始进行基础研究,2002年进行了技术实验和设备的测试,2003年做了一些网络实验和网络设备规范的制定。2004年~2005年,我们目前的研究重点一个是参加国家的CNGI工程,在建设工程的同时,我们也在重视有关业务的开发和实践。NGI的业务研究和实验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将来的新技术和网络都是靠业务驱动。所以我们需要在IPv6网络基础设施上构造相应的业务应用平台,利用IPv6的技术特性发展新兴业务,并对IPv6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使业务的实践可持续地发展。中国电信对现有的一些IPv6应用和业务的产品也积极进行了实验,这些实验是依托现有的实验网上开展的。
我们也将IPv6的一些业务同现有的IPv4业务做了一些比对,力求寻找到基于IPv6的新业务,同时,我们也跟合作商开展合作,相互借鉴,通过业务实验进行探索,这对于运营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视频方面,我们有这样的结论,现在的IPv6主要是采用SIP信令,在原理上与IPv4没有什么不同,但在IPv6环境下视讯系统避免了NAT穿透问题。但目前已有的IPv6视讯会议系统在会议的控制和管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要考虑和H.323系统互通问题。
从NGI和NGN的发展关系来看,我们认为NGN特别是IPv6为下一代网络提供了IT传送的平台,扩展了传统电信的能力,所以也是NGN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而且从现在的网络融合来看,在IT层面的融合是一种趋势,各种新技术需要协调发展。但目前除了3GPPR5中公开声明采用IPv6以外,还没有其他主流业务系统决定采用IPv6,因此还需要在IPv6业务系统标准方面进一步跟进。
厂商:国家引导、厂商跟进,共同推动中国IPv6的发展
随着网络业务的快速发展,用户对网络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依靠传统语音业务提高业务收入已经不再能够支撑运营商对业务发展的要求,而非话音业务也越来越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话音业务的漫游逐渐普及,当前非话音业务中也对移动漫游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综合移动业务特点和数据业务特点的新型业务将是今后网络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即固定与移动的融合(FMC)。
在具有移动性的IP网络上承载语音、视频、VPN等电信级业务,既减少了重复的网络建设、避免多方投资,简化了运维管理工作,为用户提供有吸引力的业务,同时也使IP承载网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但FMC对它的承载网络也有相应的要求。
1.FMC的发展是用户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需要IP承载网为每个业务终端提供IP地址,因此大量的IP地址是开展FMC业务的必然要求。
2.FMC的移动漫游特征要求IP承载网能够为其提供移动漫游机制,独立于接入网络环境,便于用户在不同网络移动漫游时使用FMC业务。
3.在网络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病毒、攻击等安全问题,因此IP承载网需要新的安全模式,以便顺利开展FMC业务。
为了满足以上三个要求,就需要基于IPv6建设下一代IP承载网。
首先,IPv6有128比特的地址空间,完全能满足终端系统和业务系统对地址的需求。
其次,由于地址充足,基于IPSec的端到端安全通信机制就能够实施,进而可以通过IKE的认证方式,将网络中各种服务划分为一个个安全子域,为整个网络提供一个层层包裹的壳,满足所有业务的安全需要。
另外,MobileIPv6是IPv6的重要特性,解决了IP移动性的部署问题,这意味着用户有了一个自己的地址,并且在全球任何IPv6网络上都能够通过这个地址与其他人进行通信,具有业务与转发分离的特征,即用户可使用IP地址直接进行业务处理。
基于IPv6的下一代承载网实现FMC理念,不仅是用户对业务需求的体现,也会大大加强运营商在开展业务的竞争力,预计在未来的2~3年以内,FMC将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而对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运营商来说,要满足这种发展趋势就必须建立一个可以承载多业务的网络,相应的这个网络就必须能够支持IPv6。在这个架构中,IPv6解决了IPv4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地址、安全、移动。而对于电信设备厂商来说,能否研发、生产出适合网络发展的设备,成为各大厂商当前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
IPv6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其标准在业务、网络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IPv6目前的一些协议标准还在不断修改完善中,还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标准,这就意味着厂家的设备要根据标准的变化做不断的修改,并要对设备进行不断的升级,厂家的研发及生产过程中的工作量就会相对增大。
在我国CNGI工程中,在国家的引导及产业界特别是863项目专家组的大力支持下,国内电信设备厂商把握住了IPv6的发展动向,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IPv6的推广及商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