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物联网 (IoT) 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1年《“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就将物联网定位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在2022年底的媒体报道中显示:我国移动物联网用户规模快速扩大,连接数达18.45亿户,比2021年底净增4.47亿户,占全球总数的70%。来自2023年IDC的预测报告提到:“未来五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将保持平稳向好态势。具体而言,IDC预测,2026年中国物联网IT支出规模接近2981.2亿美元,占全球物联网总投资的1/4左右,投资规模将领跑全球。此外,中国物联网IT支出以13.4%的五年CAGR稳定增长,增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然而,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日渐普及,近年来利用各种漏洞针对这些设备发起的网络攻击也不断增加。助推这一增长的因素之一是疫情期间教育和医疗等各个部门的快速数字化转型。这种转型受业务连续性需求的驱动,往往在安全防护方面考虑欠妥,从而留下了一些漏洞。
网络犯罪分子意识到,物联网设备是网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大多数都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或管理。对于存在漏洞的物联网设备(例如摄像头和打印机)和其他此类无人管理的设备,攻击者可通过窃取直接访问权限和隐私信息,在企业网络内建立初始立足点,进而在遭到破坏的网络内猖狂活动。
在 2023 年的前两个月,全球每个机构平均每周遭遇近 60 次物联网设备攻击,比 2022 年高出 41%,是 2 年前攻击数量的三倍多。这些遭到攻击的物联网设备包括各种常见的物联网设备,例如路由器、IP 摄像头、DVR(数字视频录像机)、NVR(网络视频录像机)、打印机等。扬声器和 IP 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在远程办公和学习环境中越来越常见,为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大量可乘之机。

这种趋势在全球所有区域与行业中都有体现。欧洲是目前遭受物联网设备攻击最多的地区,每个机构平均每周遭受近 70 次此类攻击,其次是亚太地区(64 次),拉丁美洲地区(48 次)和北美洲地区(37 次;与 2022 年相比增幅最大,高达 58%),非洲地区每个机构平均每周遭受 34 次物联网网络攻击。

教育和研究部门针对物联网设备的攻击次数空前激增,每个机构平均每周遭遇多达 131 次攻击,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多,比前一年骤增 34%。其他行业遭遇的攻击次数也显著增加,与 2022 年相比,大多数行业所遇攻击次数都经历了两位数增长,如下表所示:

Check Point Research之前的报告显示,黑客倾向于将学校视作“软目标”,因为校园网络上存储了大量的个人数据,这使得学生和学校都很容易受到攻击。向远程学习的转变显著扩大了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面,因为大量不安全的物联网设备被引入学校网络,为黑客入侵这些系统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学校在网络安全预防和抵御技术方面的投资不足,这也使网络犯罪分子能够更容易地发起网络钓鱼攻击和部署勒索软件。
主要攻击
虽然有数百个漏洞可用于物联网漏洞利用攻击,但在针对企业网络的扫描和攻击尝试中,有些漏洞比其他漏洞更为常见。以下是自 2023 年初以来发现的排名前五的漏洞:
针对物联网设备的注入攻击普遍存在
命令注入是物联网设备中一个经常被利用的关键漏洞。攻击者可通过向程序注入命令,窃取易受攻击应用的权限。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普及,该类型的漏洞已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主要目标。
漏洞扫描工具被广泛用于识别和利用 Web 应用和 API 中的漏洞。虽然这些工具有合法的用途,但攻击者也可能将其用于恶意目的。带外安全测试 (OAST) 和“Interact.sh.”是其中越来越流行的两款工具。
这种扫描技术可用作过滤工具,准确定位潜在受害者。当攻击复杂性较低时,攻击者通常先进行扫描。在这个过程中,攻击者会向一大群目标发送一个简单的有效载荷,而易受攻击的目标则会对初始请求做出响应,从而暴露漏洞。这种方法属于 MITRE 企业矩阵(一个有关网络犯罪分子所用攻击战术和技术的分层框架)中的第一步“主动扫描”。
攻击者可通过扫描核实其攻击目标的漏洞并确保仅攻击目标会收到实际的恶意有效载荷。研究结果表明,在为期一周的测试期间,至少 3% 的网络受到了这种扫描方法的影响。在物联网设备上采用这种攻击方法的主要漏洞利用包括:
企业如何防范物联网攻击
随着企业在日常运营中愈发依赖物联网设备,管理者必须在保护这些设备的安全方面保持高度警觉和积极主动。可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物联网安全性:
Check Point 最近推出了 Check Point Quantum IoT Protect。这是 Quantum‘Titan’版本 R81.20 的一个组件,后者通过精准拦截最隐蔽的零日 DNS、网络钓鱼和 IoT 攻击,革新了网络安全防护方式。该组件可帮助组织在几分钟内自动发现并有效保护物联网资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攻击将日趋复杂和频繁。通过实施强有力的安全措施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威胁和最佳做法,以“预防为先”作为网络安全的主要理念,企业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及其物联网设备免遭网络犯罪分子的侵害。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近期有观点认为,大规模使用生成式AI和大语言模型会增强人类左脑的逻辑分析能力,同时削弱右脑的创造力,导致人类社会逐渐成为左脑主导的群体。但研究表明,左右脑功能分工理论缺乏科学依据,大脑两半球在创造性和逻辑性任务中都会协同工作。此外,AI不仅能辅助逻辑思维,同样可用于诗歌创作、图像生成等创意任务。
这项由圣母大学和IBM研究院联合开展的研究,开发出了名为DeepEvolve的AI科学助手系统,能够像人类科学家一样进行深度文献研究并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可执行的算法程序。该系统突破了传统AI要么只能改进算法但缺乏创新、要么只能提出想法但无法实现的局限,在化学、生物学、数学等九个科学领域的测试中都实现了显著的算法性能提升,为AI辅助科学发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微软全球AI巡展在迪拜举行,宣布启动Microsoft Elevate UAE项目,计划为超过25万名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以及5.5万名联邦政府员工提供AI技能培训。该项目是微软152亿美元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AI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本地人才能力。微软还将与G42和JAHIZ平台合作,为联邦公务员提供技术培训,支持阿联酋成为AI领域的区域和全球领导者。
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团队通过3331次大规模实验,系统揭示了代码训练如何提升AI推理能力。研究发现,代码的结构特性比语义内容更重要,适当的抽象形式(如伪代码)可以达到与原始代码相同的效果。不同编程语言产生差异化影响:低抽象语言有利于数学推理,Python更适合自然语言任务。这些发现为AI训练数据的科学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