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沙发上吹空调,吃西瓜,用投影仪在200寸大屏上玩游戏,累了打开一部8K电影,享受家庭影院。夏天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吗?
大多数现实,恐怕是游戏投影后因为延迟频频送人头,8K电影看到激动时刻卡顿。这快乐,啪,就没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WiFi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无论工作还是娱乐,无论个人、企业还是政府,人们每天都依赖着WiFi进行连接。近年来,各行各业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越发旺盛,从价值到场景都发生了质的变化,WiFi技术也在不断的演进,即便WIFI 6产品还没有在国内普及,WiFi 7就已经进入人们眼帘。
WiFi 7大幅提升的数据传输速率、大容量和低时延特性,可以支持众多新一代应用和服务,也会延伸出更多的智能产品功能和体验。
真正的元宇宙社交,没WiFi7不行
在家庭和娱乐场景中,WiFi 7可以为用户带来低时延的无线游戏体验、具备元宇宙概念的无线XR体验、智能家居体验、4K视讯通话和8K视频流的极速下载上传体验,甚至是监控婴儿和老人的健康状况。
元宇宙作为大热的发展趋势,新华三无线产品线高级产品经理凌银川表示,有了WiFi 7的支撑,元宇宙的数据传输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现在所谓的元宇宙大多只是一个接口,里面的内容不能做实时传输。但如果有大流量支撑,从运营商的网络到边缘网络都具备很高的带宽和很低的时延,所有人做的所有动作就可能真正反馈进元宇宙,并且是多人协同的状态。
而在移动办公场景,疫情反复下,职场人随时面临着居家办公和异地办公,视频会议已成刚需,WiFi 7网络可以全面覆盖无死角,而且能保障移动过程中视频会议不中断,用户可以实现高清视频会议互动以及内部的协同办公。
当然,由于无线网络在移动接入、业务灵活、建设运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今WiFi已从传统的办公、娱乐场景接入,发展到了支持各行业核心业务、生产业务场景的稳定运行,并赋能各行业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智转型。可以说在B端,WiFi 7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基建”
无线网络已成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基建”。
企业用户的无线应用场景从办公扩展到了生产及仓储;医疗用户的无线应用场景从门诊大厅扩展到了移动医护和智慧病房建设;商贸用户的无线应用场景从店内顾客WiFi扩展到了电子价签、电子大屏、分支门店管理;矿山用户的无线应用场景从井上扩展到了井下作业、定位通信、物联控制、工业环网系统互通等。
这些场景对于无线网络的性能和连通要求,由原来的移动接入全覆盖,发展到了稳定不掉线,甚至要在高速的移动作业中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和高速率。如今依赖无线和物联网建设的网络数据终端急剧增多,更高的容量,需要更高的带宽来加持。WiFi 7的带宽相比WiFi 6提升比例巨大,高达30G的性能可以满足对无线重度依赖的场景。
以医疗行业为例,锐捷网络无线产品事业部产品市场总监史江涛表示,随着智慧医院的不断改造,从以前医护查房,到现在增加了很多物联网扩展的终端,这对网络的承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床头卡从纸卡变成了智能化的小屏,在一些高端病房还有智能床垫、智能输液装置的监测。同时,在移动医护的查房过程中,查房车除了要上传病例数据,还要实时从中心机房调取高清的病人胸片、X光影像等,这些物联网的加持都需要高带宽的无线来接入。
高通技术公司高级产品经理叶思崑,提出了另一个数据传输场景——机场的数据同步。他指出,机场高达1T、2T的数据量,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发送,WiFi 7作为所谓的“10G WiFi”,一个信道能跑10G的吞吐量,这种情况下,通过WiFi 7替代有线,可以实现极大的数据量传输。同时这也适用于医疗器械厂商,利用WiFi 7做大数据回传,动态更新数据。
另外,在一些工程、建设类的场景中,需要部署很多视频监控,过去通过电缆、有线的方式部署设备非常繁琐,施工难度和成本都会增加,而以往无线产品的传输能力、数据吞吐量无法满足要求,但随着WiFi 7进入市场,这种情况将有所改变。
叶思崑举例,“在隧道作业时,钻探机在前面打洞,工程人员希望在隧道外实时监控隧道内的施工情况。但如果作业一直往深处走,监测工作只通过有线,就会面临很大的束缚,如果能够利用WiFi 7高吞吐量低时延的技术,以无线方式传输画面信息,部署难度会大大降低。”
而在线上教育领域,WiFi 7也有助于打造智慧课堂/教室,学生上网课时,老师可以实时观察学生的状态,给学生发送视频同步观看。
结语
数字经济浪潮中,稳定、连续、智能的无线网络将成为各行业组织数智转型的稳定网络基石。未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将用无线的方式去解决一些以往只能用有线处理的场景,设备的灵活性会进一步增加,这也是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机遇。WiFi 7的出现标志着WiFi 终于有希望替代有线,办公、生产、娱乐都将进入全无线连接时代。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当前企业面临引入AI的机遇与挑战。管理层需要了解机器学习算法基础,包括线性回归、神经网络等核心技术。专家建议从小规模试点开始,优先选择高影响用例,投资数据治理,提升员工技能。对于影子IT现象,应将其视为机会而非问题,建立治理流程将有效工具正式化。成功的AI采用需要明确目标、跨部门协作、变革管理和持续学习社区建设。
杜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MOG-DFM技术,这是首个能够同时优化生物分子多种特性的AI系统。该方法成功解决了传统药物设计中"顾此失彼"的难题,能够设计出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性分子。实验证明,MOG-DFM在肽类药物和DNA序列设计中都表现优异,有望显著加速药物发现进程并推动个性化医疗发展。
美国垃圾收集行业2024年创收690亿美元,近18万辆垃圾车每周运营六至七天,每日停靠超千次。设备故障成为行业最大隐性成本,每辆车年均故障费用超5000美元。AI技术通过实时监控传感器数据,能提前数周预测故障,优化零部件库存管理,减少重复维修。车队报告显示,预测性维护每辆车年节省高达2500美元,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可靠性。
印度理工学院团队开发REFINE-AF框架,让小型AI模型通过强化学习自动生成训练指令,无需大量人工标注。该方法在119项测试任务中,63-66%的表现超越传统方法,证明了小模型也能通过巧妙设计获得优异效果,为降低AI训练成本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