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正式宣布自主研发的高端可编程网络处理器芯片智擎660启动量产。智擎系列芯片全面商用,将为国内ICT产业构建完整的网络芯片供应链体系,为智能网络建设注入核“芯”动力。
广泛应用于数通领域智擎660同步接受外部订单
作为国内唯一支持高级语言编程的网络处理器芯片,智擎660集成256个专用处理器,总计4096个硬件线程,支持12路LPDDR5控制器,内含180亿晶体管,接口吞吐能力高达1.2Tbps。智擎660具备超高集成度、高性能、大容量、可扩展性强、绿色节能等突出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路由、交换、安全、无线等数据通信领域。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半导体产品线总裁孔鹏亮表示,智擎660将不仅仅应用于新华三内部各个网络产品,同时将于2021年8月起开始接受外部客户订单,为网络升级创新提供芯动力。
此外,下一代智擎芯片也已进入开发阶段,预计将于2022年正式发布。下一代智擎芯片将使用更先进的工艺和更先进的封装技术,刷新智能网络处理器的性能高度。
重磅推出智擎OS+开发套件加速拓展芯应用
作为智擎芯片体系的重要组成,新华三集团还推出业内首款面向网络业务处理而打造的专用操作系统——智擎操作系统(Engiant OS)。全新发布的智擎OS拥有超轻量化、超快速响应、管理模块丰富的三大核心优势。
为了支持开发者更加快速、便捷、高效的使用智擎芯片,新华三集团同步推出智擎完整开发套件。开发套件涵盖SDK开发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PDK开发包(Packet-processing Development Kit)、集成仿真器,同时提供可视化编程工具——智擎IDE集成开发环境,支持C语言编程,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推荐代码,开发者可以在智擎的框架代码上根据不同业务开发不同功能特性,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大幅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推出智擎BOX开启软件定义设备新时代
除了支持新华三集团内部产品之外,基于智擎660芯片打造的智擎BOX(EngiantBOX)将于今年Q4开始销售,智擎BOX是一款具备48个10GE/25GE端口 + 8个100GE端口的设备,用户通过加载不同的软件应用,可以作为路由器、交换机、安全网关、无线控制器等不同的网络设备应用,智擎BOX的推出宣告开启软件定义设备的新时代,助力行业自由定义网络设备。
智擎战略“三步走”勾画智联芯蓝图
网络处理器芯片作为网络通信产品的核心器件,直接定义了网络设备的能力边界。面向未来,新华三在芯片研发上提出“突破关键技术、拓展芯云生态、引领数字未来”的三阶段发展战略,致力勾画智能联接的芯蓝图。
同时,为助力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新华三半导体与紫光云以紫光芯片云2.0为基础,携手打造一站式云端芯片平台,促进芯片设计企业降本增效,实现高速稳健发展。
从核芯技术的突破,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新华三集团正以全面的创新实力,持续完善“芯-云-网-边-端”战略布局,为“数字中国”发展和布局贡献重要的数字力量。未来,新华三将基于“云智原生”战略和“数字大脑2021”,秉承开放、共赢、成长的心态,携手合作伙伴共创智慧未来,以芯科技助力百行百业加快智能化时代的数字化转型,绘就智慧、敏捷、可靠、安全的未来世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正在探索量子计算与传统高性能计算的集成技术。实验室已安装澳大利亚Quantum Brilliance公司的量子计算机,与世界顶级超算Frontier系统进行集成测试。该项目旨在结合两种技术优势,让各自处理最适合的计算任务。研究重点包括集成时间表、所需工具以及空间和功耗要求。这种混合架构将为企业用户带来更强大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在量子机器学习等应用领域。
Orange Research团队开发的DivMerge技术实现了AI模型合并的重大突破,通过基于信息论的Jensen-Shannon散度优化,能够将多个专门模型智能组合成保持各自专长的"超级模型"。该技术在双任务合并中达到99.18%性能保持率,显著优于传统88.48%的水平,且在多任务场景下展现更好扩展性,仅需25个样本即可有效工作,为AI应用降本增效提供了新路径。
人工智能驱动的AI工厂正成为数据中心新蓝图,将计算、互连和软件整合为优化的生产系统。硬件软件栈围绕CPU-GPU融合设计、高带宽结构重构。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合作重新定义数据中心主板架构,将CUDA深度整合到企业栈中,巩固了英伟达的市场地位。这一联盟为英伟达带来巨大优势,Intel获得AI开发者关注,而AMD需要完善GPU软件策略。CUDA正快速成为行业标准,企业将推动符合其约束条件的AI工厂建设。
腾讯AI实验室联合多所知名高校开发了一种名为CDE的新型AI训练框架,通过模仿儿童的好奇心学习机制,让大语言模型能够自主探索未知领域。该方法使用两套"好奇心传感器"指导模型学习,在数学推理任务上平均提升3个百分点,同时解决了传统方法中的"校准崩塌"问题,为开发更智能自主的AI系统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