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F5公司CTO林耕于近日在清华大学的一场圆桌会议上的发言,阐述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和Edge 2.0时代的看法。
2020年开始席卷全球的 “新冠” 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更大的变数,但危与机的博弈中,世界的变化并非毫无章法。我们发现,疫情加速了全球数字化的进程,微软CEO Satya Nadella就曾经说过: “在过去几个月内,我们见证了多年才能实现的数字转型进展。”
今天,全球都在走向数字化。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联网设备的数量将达到约246亿个。据IDC和Gartner,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就将翻一倍,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疯狂攀升至175ZB,届时大约有超过75%的数据将在边缘侧处理。
可见,万物互联的时代真的来了,它催生了边缘计算的崛起和迭代,并将在未来快马加鞭融入企业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万物互联的Edge2.0时代
在我看来,边缘计算的崛起和演变将成为互联网第三次浪潮的标志性事件。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变革推动人类走过了PC与互联网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今向着移动物联网时代迈进。这种进化突出地表现为网络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从静态且封闭的Edge1.0,走向开放和自动化的Edge 2.0,整个过程犹如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生命体的进化之旅。
更为重要的是,边缘计算正在成为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根据F5刚刚发布的《2021年应用策略现状》报告,76%的企业已经实施或正在积极规划边缘部署,而增强应用性能和收集数据/执行分析是主要推动力量。
新一轮的数字化转型中融入了海量的“物” 元素。过往,由于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彼此分离,尽管云计算带来了算力的极大提升,但物的加入仍然给云模式下的网络架构带来挑战。而在 Edge2.0时代的移动物联网环境中,IT与OT将真正融合起来,并具备更强大的智能感知和自动化能力。换言之,在由云计算的集中式数据处理模式之外,网络边缘将汇集海量设备与数据,并提供靠近终端的强大算力,由此激发巨大的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边缘网络上的设备与数据增速将远超过核心基础架构能力的增长速度,由此在端到端的应用交付链条中容易形成阻塞点,且边缘计算对于时效性更敏感,延迟将给系统稳定和应用体验带来近乎致命的打击,安全性的挑战也将显著增加。
创新应用交付,从容驾驭互联网新浪潮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实现云端、边缘到终端的一体化应用部署,形成一套有别于当前核心架构的应用交付模式,将是一条通往Edge2.0时代的有效路径。当前,应用和服务交付基本围绕集中模式而构建,并在公有云或私有数据中心内托管。而在Edge 2.0时代,基础架构、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都将向更加分散的点对点方向发展。
基于对多云应用安全和应用交付服务技术的多年深耕,F5 始终服务于数字时代中的“应用”这一组织的核心资产。边缘2.0时代的网络由封闭转向开放,F5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通过统一的代码,让每个应用安全或交付服务运行在任何服务器和任何云环境中,并实现从云、边缘到应用的覆盖端到端的安全防护,为客户带来 “感知可控,随需而变” 的应用体验。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路上加速奔跑。我们相信,边缘部署将逐渐成为客户应用策略的一部分,我们也期待与客户携手,在这场互联网的新浪潮中继续“乘风破浪”。
Source: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威胁呈指数级增长。勒索软件、AI驱动的网络攻击和物联网设备漏洞成为主要威胁。企业需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评估、安全措施实施和持续监控。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和量子计算为网络安全带来新机遇。组织应重视员工培训、供应链安全、数据治理和事件响应能力建设。
滑铁卢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ScholarCopilot,一个革命性的AI学术写作助手。该系统突破传统"先检索后生成"模式,实现写作过程中的动态文献检索和精确引用。基于50万篇arXiv论文训练,引用准确率达40.1%,大幅超越现有方法。在人类专家评估中,引用质量获100%好评,整体表现优于ChatGPT。这项创新为AI辅助学术写作开辟新道路。
AWS Amazon Bedrock负责人Atul Deo正致力于让人工智能软件变得更便宜和更智能。他在12月re:Invent大会前只有六个月时间来证明这一目标的可行性。Deo表示AI领域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模型每几周就会改进,但客户只有在经济效益合理时才会部署。为此,AWS推出了提示缓存、智能路由、批处理模式等功能来降低推理成本,同时开发能执行多步骤任务的自主代理软件,将AI应用从聊天机器人转向实际业务流程自动化。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发布NodeRAG技术,通过异构图结构革新智能问答系统。该方法将文档信息分解为7种节点类型,采用双重搜索机制,在多个权威测试中准确率达89.5%,检索效率提升50%以上,为智能信息检索技术带来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