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F5公司CTO林耕于近日在清华大学的一场圆桌会议上的发言,阐述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和Edge 2.0时代的看法。
2020年开始席卷全球的 “新冠” 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更大的变数,但危与机的博弈中,世界的变化并非毫无章法。我们发现,疫情加速了全球数字化的进程,微软CEO Satya Nadella就曾经说过: “在过去几个月内,我们见证了多年才能实现的数字转型进展。”
今天,全球都在走向数字化。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联网设备的数量将达到约246亿个。据IDC和Gartner,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就将翻一倍,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疯狂攀升至175ZB,届时大约有超过75%的数据将在边缘侧处理。
可见,万物互联的时代真的来了,它催生了边缘计算的崛起和迭代,并将在未来快马加鞭融入企业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万物互联的Edge2.0时代
在我看来,边缘计算的崛起和演变将成为互联网第三次浪潮的标志性事件。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变革推动人类走过了PC与互联网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今向着移动物联网时代迈进。这种进化突出地表现为网络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从静态且封闭的Edge1.0,走向开放和自动化的Edge 2.0,整个过程犹如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生命体的进化之旅。

更为重要的是,边缘计算正在成为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根据F5刚刚发布的《2021年应用策略现状》报告,76%的企业已经实施或正在积极规划边缘部署,而增强应用性能和收集数据/执行分析是主要推动力量。
新一轮的数字化转型中融入了海量的“物” 元素。过往,由于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彼此分离,尽管云计算带来了算力的极大提升,但物的加入仍然给云模式下的网络架构带来挑战。而在 Edge2.0时代的移动物联网环境中,IT与OT将真正融合起来,并具备更强大的智能感知和自动化能力。换言之,在由云计算的集中式数据处理模式之外,网络边缘将汇集海量设备与数据,并提供靠近终端的强大算力,由此激发巨大的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边缘网络上的设备与数据增速将远超过核心基础架构能力的增长速度,由此在端到端的应用交付链条中容易形成阻塞点,且边缘计算对于时效性更敏感,延迟将给系统稳定和应用体验带来近乎致命的打击,安全性的挑战也将显著增加。
创新应用交付,从容驾驭互联网新浪潮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实现云端、边缘到终端的一体化应用部署,形成一套有别于当前核心架构的应用交付模式,将是一条通往Edge2.0时代的有效路径。当前,应用和服务交付基本围绕集中模式而构建,并在公有云或私有数据中心内托管。而在Edge 2.0时代,基础架构、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都将向更加分散的点对点方向发展。
基于对多云应用安全和应用交付服务技术的多年深耕,F5 始终服务于数字时代中的“应用”这一组织的核心资产。边缘2.0时代的网络由封闭转向开放,F5所提供的解决方案,通过统一的代码,让每个应用安全或交付服务运行在任何服务器和任何云环境中,并实现从云、边缘到应用的覆盖端到端的安全防护,为客户带来 “感知可控,随需而变” 的应用体验。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路上加速奔跑。我们相信,边缘部署将逐渐成为客户应用策略的一部分,我们也期待与客户携手,在这场互联网的新浪潮中继续“乘风破浪”。
Source: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