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晚,亚信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亚信科技,股票代码:01675.HK)公布了截至2020年12月31日经审核综合业绩。
整体业绩良好增长,盈利能力再创新高
2020年,虽受疫情的冲击影响,但公司总体经营仍保持良好态势,特别是在“三新”业务高速发展的驱动下,营业收入达到约人民币60.20亿元,同比上升5.2%,其中“三新”业务收入达到约人民币7.80亿元,同比上升106.5%,占收比首次达双位数,约13.0%;年内利润约人民币6.62亿元,同比上升62.0%;经调整净利润约人民币7.3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达12.2%,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盈利能力再创新高。
董事会在充分考虑股东回报、公司盈利情况、现金流水平及未来发展资金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后,决定向股东周年大会建议派发2020年末期股息每股0.345港元,全年利润派息率约为40%。
三新业务收入翻番,占收比首次达双位数
2020年,DSaaS业务产品和应用不断创新、 丰富,按结果付费的模式进一步规模化推广,客户版图不断扩张且持续使用意愿强烈,获得高度认可。特别是公司成为腾讯企业微信的生态伙伴,双方携手共同开拓面向大型政企客户的企业微信市场,围绕微信生态开展私域流量运营。此外,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DSaaS业务价值进一步彰显,公司配合卫健委、工信部,为疫情防控提供体系化、全方位的产品支持,公司研发的疫情态势感知、敏感区域3D沉浸式数据可视化、新冠肺炎公共卫生应急联合作战方案等产品获得科技部、中国信通院和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的大力推荐,并广泛应用。2020年,DSaaS业务实现收入约人民币3.52亿元,同比上升131.7%,增幅再创新高。
在垂直行业及企业上云业务方面,公司聚焦金融、能源、交通、政务和邮政等五大战略性垂直行业,深刻洞察客户需求,提供CRM、数据管理、DevOps、云MSP、智慧城市建设等产品及服务,打造标杆产品案例,逐步在行业复制推广,大企业客户版图进一步扩大。公司为客户提供云原生技术和产品、云MSP、上云及云上智能化转型等服务,深化与主流云厂商的合作,帮助客户更快更好地上云、用云。公司与阿里云共同技术支持的项目频频落地,在东方购物项目顺利推进基础上,又新增拓展河北钢铁、德隆钢铁、三一集团等项目。此外,公司在中国信通院主办的可信云• 云管理服务提供商能力评估中,被评为可信云MSP的最高等级认证“卓越级”。截至2020年末,公司服务的大型企业客户达85个,同比增长44.1%,客户留存率持续保持在超过99%的高水平,垂直行业企业上云业务收入约人民币1.80亿元,同比上升63.7%。
在OSS业务方面,公司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紧密合作,始终致力于5G网络智能化的创新与商用。5G OSS网络智能化产品形成多个省级或集团商用落地点,为运营商5G网络智能化运营与运维保驾护航。5G OSS业务的商用落地点在2020年上半年27个的基础上,全年达73个,从“多点布局”朝“全面开花”加速发展。2020年,公司OSS业务收入约人民币2.48亿元,同比上升114.0%。
在BSS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迅速建立应急保障机制,采用在线协同工具为客户提供服务支撑,保障项目进度,并着力提升效能。公司积极参与运营商智慧中台方案及规范制定,助力各区域智慧中台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探索5G多量纲、多维度、多模式的计费能力,推进5G SA计费系统上线;助力运营商数字化新IT建设,重构数字化生态,加速推动一体化新运营。2020年,公司服务的电信运营商客户数量稳中有升,客户留存率持续保持在超过99%的高水平。
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多项关键创新技术与产品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公司现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超过900项。强化技术创新同时,公司建立了从标准化到商业化的创新闭环模式,积极参与3GPP、ITU、ETSI、IEEE、 TMF和 O-RAN等19个国际/国家技术标准组织,主导贡献了19项国际通信技术标准。此外,在新基建与信创背景下,公司积极推动构建自主可控产品与技术线,推动国产软件的信创发展进程,数据库产品AntDB入选信创工委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域关键产品。
致力成为5G时代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
面向未来,公司将积极拥抱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坚定不移地推进战略转型,高质量筑牢“一巩固”,高速度推进“三发展”。传统业务方面,将继续巩固运营商市场领导地位,积极业务挖潜,持续提升效能,在“三新”业务方面,将加速规模化扩张,其中DSaaS业务规模与模式创新并重,垂直行业企业上云业务聚焦行业、高质发展,OSS业务存量和增量齐头并进、提升市场份额。公司将与业界伙伴共同建设开放合作的生态体系,持续推动商业模式变革,加速跟进国家“新基建”、“信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致力成为5G时代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2025年KubeCon/CloudNativeCon北美大会上,云原生开发社区正努力超越AI炒作,理性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机遇。随着开发者和运营人员广泛使用AI工具构建AI驱动的应用功能,平台工程迎来复兴。CNCF推出Kubernetes AI认证合规程序,为AI工作负载在Kubernetes上的部署设定开放标准。会议展示了网络基础设施层优化、AI辅助开发安全性提升以及AI SRE改善可观测性工作流等创新成果。
意大利ISTI研究院推出Patch-ioner零样本图像描述框架,突破传统局限实现任意区域精确描述。系统将图像拆分为小块,通过智能组合生成从单块到整图的统一描述,无需区域标注数据。创新引入轨迹描述任务,用户可用鼠标画线获得对应区域描述。在四大评测任务中全面超越现有方法,为人机交互开辟新模式。
DeepL作为欧洲AI领域的代表企业,正将业务拓展至翻译之外,推出面向企业的AI代理DeepL Agent。CEO库蒂洛夫斯基认为,虽然在日常翻译场景面临更多竞争,但在关键业务级别的企业翻译需求中,DeepL凭借高精度、质量控制和合规性仍具优势。他对欧盟AI法案表示担忧,认为过度监管可能阻碍创新,使欧洲在全球AI竞争中落后。
MIT研究团队发现,AI系统无需严格配对的多模态数据也能显著提升性能。他们开发的UML框架通过参数共享让AI从图像、文本、音频等不同类型数据中学习,即使这些数据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实验显示这种方法在图像分类、音频识别等任务上都超越了单模态系统,并能自发发展出跨模态理解能力,为未来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