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随着智慧滨海项目一期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滨海新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初步实现了智能化和信息化。智慧滨海项目于2018年底启动,以善政、惠民、兴业为目标,历经重重困难,最终在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和紫光云的同心协力之下,成功打造出“1+4+N”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实现了“大数据一张图感知城市”、“大平台一张网惠及民生”和“大运营一条链服务产业”,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贺礼。
应用入手,顶层设计引领全局
1994年,天津市提出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这是滨海新区作为一个区域概念首次正式地被提出,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文件,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历经20多年,今天的滨海新区正通过智慧城市的大力建设转变发展方式,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
为了进一步优化滨海新区的政府职能,助力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和城市管理,推动数字政府转型,提高政府效率,智慧滨海项目由此诞生。基于此定位,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政府高瞻远瞩,进行顶层设计,协同紫光云按照统筹集约、民生优先、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统筹建设“云、网、库、图、线、端”,实现智慧应用的扎口管理。紫光云还打造了城市大脑,它以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为载体,将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汇集起来,打通信息孤岛,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互通;同时,本着急用先行的原则,紫光云与多政府部门紧密携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围绕智慧政务、智慧经济、智慧城管、智慧民生四个板块,深化设计了智慧街道、智慧信用、智慧司法、智慧水务、智慧医疗等N项应用,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建设一个投入一个,不断填充智慧城市的内容。
目前已交付的智慧滨海项目一期涵盖了政务、经济、城市及民生四大板块,共推出20多项具体应用,其中政务服务平台、“双万双服”系统、危化品全域监管平台等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政务服务平台的总办件量超过36万,商事登记办件系统使办件时长缩减到4小时,相比全国标准时长的5天,降幅高达96.7%,投资项目联审效率也提升了10%。此外,还打造了“十五分钟便民服务圈”,让群众诉求在十五分钟内得到排查和处理,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统一服务的移动终端“滨海掌上行”,可实现跨层级(区、街道、社区)、跨领域(民生、政务、经济、城管)、跨部门城市运行事件的统一受理、闭环管理、全程监督;实现了所有服务只进一端、只上一网、只跑一次、指尖办理,群众满意度高达94.5%。
组建“重装旅”,植根滨海持续运营
智慧滨海能够实现突破和快速推进的一大关键是组建了特别能战斗的人才团队,紫光云为智慧滨海项目专门打造了“重装旅”,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积极献策献力,齐心协力攻克难关,高效完成了273次调研,确认了26个解决方案,挖掘出13个项目机会点,最终打磨出一支具备强劲创新力和快速复制能力的团队。
“重装旅”团队也经由智慧滨海项目,实践出“建设+运营”的模式,沉淀了“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典型行业应用”等优秀解决方案,创造出了智慧城市的全局性建设模式。这样一段堪称为智慧城市人才培养 “黄埔军校”的团队经历,为紫光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经验,也为智慧城市的未来建设蓄积了智力与动力。
紫光云深知,智慧城市建设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投入、持续运营的事业。根据滨海新区的实际需求,紫光云通过与国资平台成立运营公司,在区委网信办及区大数据管理中心指导监督下,持续开展滨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运营与服务工作;以核心技术驱动力,聚焦于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业务,提供咨询规划、深化设计、系统开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植根滨海,深度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
生态合作支撑,打造行业典范
建设和释放全闭环生态的力量,携手城市因地制宜赋能百业,是紫光云推动智慧城市进程的法宝。在智慧滨海的建设过程中,紫光云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态理念,用“平台+生态”的模式,在滨海新区政府的指导下,依托紫光云平台,携手多部门打破数据、业务与服务孤岛,推动生态伙伴进行行业性、主题性的应用开发,根据具体需求定制化菜单和解决方案,拓展和深化了生态合作。
由此,紫光云也打造出了携手城市建设通用平台、由生态伙伴负责开发应用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型,可以预见,智慧滨海项目的成功经验也将成为推动全国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宝贵财富。
智慧滨海项目的成功交付是智能技术与城市资源、产业资源融合的成果,得到了滨海新区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认可,并荣获“2019年中国最佳城市服务解决方案”和“2019中国政府信息化方案案例创新奖”等殊荣;智慧滨海项目多方位的探索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树立了创新标杆,更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