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无人驾驶、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大热,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成功跨越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 。 人工智能的火爆迅猛发展,带来巨大的人才缺口。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构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为产业输送创新体系的生力军——人才。
7月26日,华为在100多名教育界、学界顶尖专家、华为授权培训合作伙伴、高校学科负责人、师生代表、媒体记者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爱好者的见证下,举办主题为“学无止境 AI创未来”的发布会,正式推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HCNA-AI)”。据悉,该认证是华为构建人工智能人才认证体系的第一步,华为正在开发面向资深工程师的HCNP认证,并已规划面向人工智能专家的HCIE认证。
“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HCNA-AI)”发布会现场
搭上人工智能发展快班车 华为认证领先一步
华为人工智能认证首席架构师张志峰在发布会上详细介绍道,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旨在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应用业界通用人工智能框架进行应用开发、创新的专业人才。
华为将通过完善的人工智能职业认证体系,培养输送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行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能动力,以此推动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构筑可持续人才生态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华为企业BG全球培训与认证部部长冯宝帅表示,华为的战略是“平台+生态”,平台要开放,要协同;生态要有活力和多样性。华为要做平台的平台,要做生态的黑土地。无论平台还是生态,人才是关键,建设良性的人才生态是基础。”同时,他也介绍了华为在人才生态进行的多方位投入,“面对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华为与合作伙伴、高校、业界专家,进行了人才培养的布局与规划,通过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职业认证体系、高校课程建设、培训伙伴赋能等多种方式,面向未来、为产业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华为企业BG全球培训与认证部部长冯宝帅致辞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王万良教授指出,华为此次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标志性里程碑。“作为学界代表,也期望华为通过持续规划演进的人工智能认证体系,和更多的校企合作举措,深化高校学生后备专业人才力量培养,为产业持续输送高质量的人工智能高技术人才。”
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王万良教授致辞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在《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主题分享中提出,人工智能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同时具备前沿交叉、技术交叉以及学科交叉等特点,培养的是高度交叉型人才;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建设人工智能创新载体、汇聚交叉创新人才。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做主题分享
弥补人才鸿沟 华为要做人才生态的使能者
华为将在10月举行的HUAWEI CONNECT大会上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及全栈式、全场景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
为跨越人才鸿沟,华为打造“学习-认证-就业”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平台,将销售生态,解决方案生态,云生态等人才战略植入到这个平台上,实现人才的快速复制,到2022年,华为预计培养出50万ICT人才,为整个产业链提供服务。
面向未来,华为将通过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ICT认证体系,打造良性的人才生态链,持续为产业输出优质ICT人才;通过共建华为ICT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创新;通过举办华为ICT大赛和人才双选会,促进人才培养和需求的高效匹配,搭建人才供需桥梁,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Instabase 公司完成 1 亿美元 D 轮融资,估值 12.4 亿美元。该公司提供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平台,可从多种文件中提取信息并标准化。新资金将用于增强数据提取、分析和搜索功能,以满足企业 AI 需求。
人工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正展现出惊人潜力。从生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效果图,到创造无限游戏世界,AI 正逐步改变设计流程。尽管人类仍是核心创作者,但 AI 辅助工具正迅速普及,未来可能会大幅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这一趋势引发了对 AI 取代人类建筑师的担忧,也带来了硬件革命和地缘政治影响。
研究显示,高收入公司的CEO正将人工智能置于业务战略的核心地位。欧美企业声称已具备AI项目的基础条件。专家建议避免过度乐观,关注投资回报,构建稳健的数据基础,并优先考虑循序渐进的推广策略。研究还发现,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那些高层领导有意识地不直接参与AI战略制定的公司。
微软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 MatterGen 的扩散模型系统,用于高效发现新材料。该系统可从大量候选材料中筛选出具有特定性质的新材料,比传统方法快速高效得多。这项技术有望加速电池等关键领域的创新,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