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12日,第九届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DTCC 2018)如约而至。大会邀请了百余位行业专家,就数据库、大数据等热点技术话题进行分享。其中,华为云数据库首席架构师 带来的主题演讲《MySQL云数据库的性能优化和发展趋势》,不但介绍了这款当下最热数据库的关键性能特点,而且探讨了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尤其引人入胜。
华为云数据库首席架构师现场分享
众所周知,MySQL 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数据库之一,集可靠、易用、功能丰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于一身。尤其对开发者友好,使其成为关系型数据库用户的首选。但由于受社区版线下技术局限性的影响,要用好 MySQL 可谓举步维艰。
尽管 MySQL 的性能一直在提升,5.7 社区版的查询比 5.6 快 3 倍、8.0 比 5.7 提升 30%,但是 MySQL 社区版固有的挑战,依然没得到解决。
例如在生产环境中,DBA(数据库管理员)一般采用主备从架构组网方式部署 MySQL。虽然 MySQL 易用性极高,但配置高可用的数据库系统,本身就是个艰巨任务。无论在线下或在 IaaS 上部署 MySQL,用户都需花时间了解 MySQL 复制机制,比如如何配置主备实例、只读实例、浮动 IP 地址等。此外还需特别关注安全、备份策略等问题,这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早些时候,华为云上线了基于社区版的云数据库 MySQL,服务完全基于最佳实践部署,不但自动安装、还能定期备份,轻松完成一定范围内软硬件的故障恢复,具有即开即用、便捷管理、弹性扩展、持久安全等特点。
华为云数据库 MySQL 的推出,确实解了 DBA 的燃眉之急。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开源 MySQL 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但扩容受限,而且高并发连接时查询性能降低。半同步复制无法完全保证覆盖所有事务,在 HA 监控未知的情况下退化成异步复制;高负荷情况下复制延迟加大,主实例故障时备实例需要重放日志,接管缓慢、服务长时间不可用、甚至在备实例接管时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等,问题层出不穷。
对于事务繁忙且对故障恢复时间有超高要求的业务而言,数据库高并发场景下性能差、复制延迟突出、故障恢复时间长的问题,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正本需清源,华为云了解到这一状况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出了一款基于 MySQL 引擎内核源码优化的高性能云数据库 HWSQL。
HWSQL 是一款超高性能、完全托管的企业级数据库。它从内核上开始优化 MySQL 性能,在继承原有云数据库 MySQL 的所有特性之上,提供更新、更强大、更丰富的功能,打破开源 MySQL 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扫清云时代高端数据库服务升级换代的一大障碍。
HWSQL 支持 AZ 内 / 跨 AZ 部署主备实例,提供高可用的数据库服务;支持 CPU、内存、磁盘扩容,最多可支持扩展 5 个只读实例,增加事务吞吐量;支持自动备份,PITR (Point-In-Time Recovery) 任意时间点恢复,手动创建备份,轻松应对灾难恢复。还支持 VPC、子网、安全组、SSL 连接、审计日志,支持 MySQL 数据库的数据迁移导入,完全兼容 MySQL 语法协议和生态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HWSQL 性能之优越,高达 MySQL 5.6 社区版的 3 倍。相同条件下,HWSQL 不但能支持更多用户连接,而且不影响响应速度。在并发连接数高达 4096 时,其响应速度约提升 5 倍;而在并发连接数高达 8192 的情况下,它的响应速度反而高达原生 MySQL 5.6 的 10 倍之多。
HWSQL 与 MySQL 性能压测对比
HWSQL 的超高性能并非一蹴而就。除了内核的优化,HWSQL 还采用了更快、更可靠、无损的半同步复制协议。即使在超高负荷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故障快速恢复,避免备实例接管时数据丢失的可能性。可见,无论是可用性还是可靠性,HWSQL 确实都青出于蓝胜于蓝。
事实上,数据库的技术和应用正逐渐被企业重视。数据库作为大部分在线应用和服务的核心,其完整性、可用性及安全性,既是 IT 及业务人员关注的焦点,也是决定企业发展的起点。
因此,华为云专家在最后提出了 MySQL 云数据库的发展趋势,将向以 Cloud Native 分布式数据库为主的云原生数据库系统演化。那么,华为云数据库在新一波的浪潮里,将如何助力企业腾飞呢?或许您可以关注华为云另一场演讲的报道:《DTCC 2018 | 为云而生! 揭秘华为 Cloud Native 分布式数据库》。了解更多华为云数据库:https://www.huaweicloud.com/product/db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